第T2版:无锡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都市圈圈网
20年 太湖边崛起一 座“未来之城”
  20年的头脑风暴,20年的开拓创新,一座“未来之城”在太湖之滨崛起 资料图片

  今天,11月18日,无锡高新区迎来20岁华诞。

  20年前,一条路、5.45平方公里、18个人、1000万资金,无锡高新区,从田野阡陌间艰难起步;20年后,220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1000亿的生产总值、集聚包括80多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经过20年跨越式发展,无锡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长为一座科技产业发达、功能布局优化、人居体验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新城区、一座让人充满期待的“未来之城”。

  今天,提起无锡,人们想到的不再仅仅是风景秀丽的太湖,悠扬动听的《二泉映月》,物联网、530人才、PARK经济,这些发端于无锡新区的新事物、新思路,不仅是对无锡、江苏的贡献,对全国高新区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针对无锡高新区在十二五的发展,无锡市委常委、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表示,高新区将站在承接、创新的高度,以五个转变为路径实现“二次创业”。

  20年前无锡需要一个开发区

  20年后回报以全优成绩单

  1992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迄今,无锡高新区已经走过了20年。在20年的时间里,无锡高新区成就卓越,实现了令人吃惊的跨越式发展。

  “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40%的到位外资和45%以上的进出口总额。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无锡高新区现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这段关于无锡高新区发展成就的最新文字,以数据说话,描述和强调了经过20年发展后,高新区在无锡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有一段文字也是用数据说话:20年来,无锡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GDP已跨越千亿台阶,2011年达到1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台阶,相当于无锡市2003年的全市规模;常住人口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20年来,无锡高新区,在科技、产业、人才、社会、民生等众多领域不断改写着历史,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获得了许多“全国首批”,累计获得了28个各类国家级品牌或基地称号,成为了全国首批进入中央命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这无疑是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但就像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无锡高新区自然也不会是一蹴而就。

  提及无锡高新区的由来,许多当事人都说到了邓小平在1992年春天的南巡谈话,其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其中设立和建设开发区是当时很多城市争相上马的改革举措,无锡也不例外。而且,因为受困于苏南模式的“不合时宜”,发展受阻的无锡对开发区的“兴趣”要来得更早。

  1990年,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确定上海以“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带动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地区看到了机遇,纷纷敞开胸怀以接受来自浦东的辐射。经过多番考察论证,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锡城东南建立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1991年1月建立了锡南片区的领导指挥组,当年11月,市政府发文通过相应的规划方案,规划用地5.45平方公里,第一期启动区为0.53平方公里。

  1992年6月26日,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更名为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一条路起步

  阳光曝晒18棵“青松”

  1992年6月26日,外商投资规划区锡南片区更名为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也在同一天成立。

  在此前一天的6月25日,无锡市委组织部召集了一次特殊的会议。18名参会者来自市级机关各个部门,除了几位已经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中年人之外,大多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25岁的丁少春是其中之一。虽然来之前,他们已经大致知道会议的内容,也知道会议结束后自己将离开原先的工作岗位,前往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是应了“当局者迷”那句老话,这些年轻人并不知道他们将改变或者说创造历史。

  丁少春当时任职市财政局,一个月前刚刚结婚。这次动员会前,当局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去即将挂牌的无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他的情绪并没有多大起伏。他对开发区这个词并不陌生,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关各地加快改革步伐成立开发区的新闻时见报端。“当时觉得只是换一个环境,年轻人嘛,闯一闯没什么不好。”20年后,说起当时的情景,现在已经是无锡新区审计局副局长的丁少春一脸平静,仿佛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正常的组织调动。”与丁少春一样,当时任职市经贸公司的王群和市规划局设计室的曹满其,也没有把这次工作调动看得太重。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这些不事张扬、低调朴实的年轻人,在不经意间,拉开了无锡高新区20年快速发展的序幕。

  参加动员会的18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1992年的那个夏天就是开发区的全部人马。20年过去,有关他们在创业时的林林总总已经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们被称为18罗汉、18好汉,但他们更愿意被叫做“18棵青松”。

  当时的开发区位于郊区的旺庄乡,距离城区6公里,区内只有一条名字叫旺庄的路,管委会没有自己的房子,就租了路边的“玻壳指挥部”的几间厂房办公。而这条路就像是一条加宽的田埂,其四围,目光所及都是成片的农田。

  “当时没有公交车,我们只好骑自行车上班。”丁少春说,住远点的要骑一个多小时,他近一些,也要半个钟头。因为是盛夏,阳光曝晒,大家骑到管委会后,都成了“汗人”。管委会也没有食堂,只好请一位阿姨来做,大家轮流帮厨。

  尽管条件艰苦,但当时工作很快就展开了,管委会分成综合管理、招商、建设三个部,大家各负其责。当时的管委会主任是时任市政府秘书长的范燕青,这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和理想者,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鼓动家”。年轻人的精气神大多是被他感染的。其间,有一个著名的段子,第二年春节前夕,管委会举行茶话会,略显尴尬的范燕青声明:因经济紧张,过年没有奖金,但是他还是决定奖励大家,奖励的内容是:他给大家唱一段锡剧《双推磨》。

  范燕青说经济紧张,确实如此,万事开头难,偌大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市里只拨了1000万启动资金。这1000万用途包括拆迁安置、道路与厂房修建、添置办公用品。丁少春清楚地记得,这1000万的支票是他到市财政局拿的,并存在了交行。而范燕青有时也很大方,他见大家骑车辛苦,就做主给每人添置了一辆玉河牌的轻骑。

  来自新加坡的理念

  让开发区上了一个台阶

  无锡高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92年到1997年为初创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修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营造优秀的招商环境。

  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锡南高科技工业园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区面积4平方公里。二是建设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三是成立无锡新区。

  1992年11月18日,也就是20年前的今天,无锡高新区被冠为国字号,这对高新区来说是“天大的事”也不为过,因为它为高新区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而由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看似是为开发区的发展戴上了金箍,束缚了手脚,实则是为开发区的未来提供了最佳的发展路径。

  新加坡工业园(星洲工业园)的建设是高新区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加坡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星洲股份公司总经理杨二观介绍说,经过1992年底至1993年下半年10个月的艰苦谈判,新加坡工业园于1993年12月举行奠基仪式,尔后快速启动,很快园区就引进了包括希捷、西门子、村田松下等数十家知名跨国公司。1995年实现产值6.24亿元;1996年跃升为43.8亿元。

  记者在新加坡工业园采访时得知,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园内不少企业却在最近进行了增资。

  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高度评价新加坡工业园的引进。他表示,新加坡在招商引资、工业基础设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和新方合作,我们我们学会了怎么做规划、怎样做资本运作、怎么招商引资、怎么做体制创新,尤其是是符合国际规则的体制创新。许刚说:“新加坡工业园的引进和创建,极大地提升了无锡高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给我们开辟了一个走向国际化的通道,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时间。”

  1995年1月,无锡市决定将旺庄乡成建制从郊区划出,硕放镇以及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金桥等19个村成建制从无锡县划出,连同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同时建立中共无锡市新区工作委员会、无锡市人民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和无锡市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至此,无锡高新区行政区域扩展到83平方公里。无锡新区的成立,大大增加了高新区的区域面积,使得高新区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1993年,高新区制定了《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标志着高新区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94年,高新区以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为主,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至1997年,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新区投资191个项目,累计利用外资10亿美元。

  用文化和服务

  扎实打造日资高地

  经历了5年的初创阶段后,从1998年至2004年,在时任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贡培兴的领导下,无锡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征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高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同样在这个阶段,2002年1月,无锡高新区行政区域扩展到141平方公里。

  无锡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199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一年,许多跨国公司在本国举步维艰,急需在海外重新布点,这对无锡高新区无疑是一个机遇。“目前高新区有200多家日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1998年以后引进的。”

  2001年,时任无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周谦向时任无锡市委书记蒋定之建议:无锡招商引资走差异化之路。周谦分析说,当时无锡高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苏州,昆山台资集聚;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欧美企业集聚;苏州高新区则台资、日资兼顾,但都不很强,“我就建议和他们进行错位竞争,主攻日本客商,做强日资企业。”

  周谦介绍说,1998年后是日本对华投资的第三次浪潮,在这一波国际资本向中国的转移过程中,日资来得最晚。“日本商人比较谨慎,对成本控制要求高。”无锡新区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打情感牌;二是打服务牌。

  在无锡和日本之间有一个有趣的插曲,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无锡和多个日本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很多日本游客前来中国旅游时都会选择无锡。而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日本歌手尾田大作适时创作演唱了一首《无锡旅情》,很快在日本走红,成了不少日本青年唱卡拉OK时必点的歌曲。十多年后,昔日流连于卡拉OK厅的青年成了日本公司的中坚力量,有不少成了跨国公司的高层。无锡招商部门看准了这一点,决定“感情出击”,到日本招商时,带上本地的歌舞团,在招商现场演唱这首《无锡旅情》,这一招确实打动了不少日本企业当家人的心。后来到无锡投资的松下电池(无锡)公司总经理丸山弘美、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铃木奈山都对《无锡旅情》抱有深刻印象。

  一首歌成了无锡新区对日招商的一张名片,这很难得,但不是所有微笑都能引来资金,外商更看重的还是实打实的投资环境。而就在这个阶段,1998年4月1日,无锡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宣告成立,在全省首创“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个头”收费的“三个一”创新服务体制,开启了营造“尊商、爱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打造高效务实投资环境之门,赢取了高新区跨越发展的“新区速度”和先人一步、快人一招的“新区创造”。

  同样是这个阶段,一个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无锡顺利投产。它的落户,牵动了包括美国硅谷在内的国际IC产业界的神经,改写了中国乃至全球IC产业的大格局,为无锡打造“太湖硅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表示,“海力士的成功引进给新区人极大的信心,我们以后再和跨国公司谈判会底气十足。”

  承接、创新

  五个转变促进转型升级

  “从2005年起,无锡高新区进入了转型提升阶段。而如果把前12年称为一次创业,那么从2005年起,无锡高新区就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从2003年起,周谦担任无锡新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再到2005年担任新区党工委书记,直至2010年调任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在无锡新区任职时,他就多次提出和阐述无锡高新区两个阶段和三个阶段的划分方式。

  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周谦坦承“转型升级”并不是他提出来的。

  “到了2004、2005年,招商引资遇到了瓶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项目来了,土地指标没了,一个阶段农民工都招不到了。”周谦介绍说,这个时候,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来要转型提升,国内很多人也提出能不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大家都提了,而我们只是率先走出了、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主孵化的路子而已。先是扶持尚德,然后是发展物联网,目的都是占领创新创业的制高点。走了这条路,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对无锡高新区发展物联网做出高度评价,他表示物联网是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热点,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江苏省和无锡市对物联网产业高度重视,特别是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技术创新成果,产业规模还是应用示范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信部和相关部门将根据国家部署,全力支持无锡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来扎实发展物联网产业,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则站在整个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高度,阐述了二次创业的内涵,他说,从1991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第一批国家高新区至今,国家高新区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国家高新区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春潮涌动,完成了以外延式扩张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特征的一次创业;经历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速和国际竞争加剧,开始了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进入“二次创业”新时期,面临新内涵赋予、新路径选择的战略转折。

  具体到无锡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许刚表示无锡将站在承接、创新的高度,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路径,具体做法是“五个转变”:一是从工厂林立向公司林立转变;二是从科技创新向科技创业转变;三是从创新企业向创新集群转变;四是从制造人群向智造人群转变。五是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 许刚表示,一个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性科技新城,将是无锡高新区人十二五期间奋斗的目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