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式的车改首先得有“诚意” 8月19日 晏扬
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自2009年5月启动,至今年7月底完成,87个市级机关公车全部上缴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这意味着,杭州所有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都不再配备公车,公务人员的车补标准最高每月2600元,最低每月300元。
(8月18日《人民日报》)
海峡都市报一评
我对杭州车改持肯定态度,最主要的倒不是节省了多少经费,而是因为他们的改革有诚意。这首先体现在车补标准上,每月最高2600元,平均每天近100元,这在杭州也就够上下班打车之用。
这样的标准没有权力自肥之嫌,确实减损了官员的既得利益。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改革诚意,是做不到这点的,比如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一度进行的车改,区长一年车补高达8万元——车改成了他们自谋福利的幌子。
还有,300元~2600元的车补所涵盖的区域不仅包括杭州主城区以及萧山、余杭等,而且包括下辖的临安市、富阳市,也就是说,公务人员在上述区域内从事公务活动,都不再报销交通费。而且车补不能取现,不能在商场超市消费,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相关的支出。
杭州车改还有另一个亮点:除市级机关外,区县层面也同时推进公车改革。这样,上级想到下级机关“蹭车”已不大可能。这些制度可谓用心良苦,从中可看出杭州车改是想动真格的。
任何形式的车改首先得有诚意,而任何充满诚意的车改制度也都值得称赞,哪怕它可能存在执行力的问题。目前的国情是,公车消费泛滥成灾,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改革者总挨批评,不改革者反而无事一身轻,闷头享受,这不仅不公平,也会阻碍公车改革的推进,或让改革半途而废——这个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吧。
现代快报再评
杭州车改再次让人体会到“时过境迁”的含义。三年前杭州刚公布车改方案时,舆论一片质疑;三年磨一剑,等车改正式完成,收获的是却是一片喝彩,有提议鼓掌的,有说完美收官的,有夸奖是最高级别、最彻底、最震憾的。
现在流行说原点,那我们就回到原点吧。我此前看过一家媒体做的“杭州车改没有新意”专题,有说“领导取消专车,下属也拿车贴”,有说“红头文件规定,没有制度保障”,更多人担心车改后的行政效率是否下降。
当年的疑问言犹在耳,三年后是否就能彻底打消,实话说,仅靠“诚意”并不能让人放心。还是让实践和时间来检验其成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