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08年被统计遗漏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对此国家统计局网站发文质疑王小鲁的调查方法,认为其估算结果过高。(8月26日《长江日报》)
很高兴,对于灰色收入这一敏感数据,在国家统计局之外有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查统计。正如国家统计局文章所质疑的,王小鲁的调查方法可能有一些问题,但从社会舆论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确实被公众普遍认为过低。这一点,国家统计局其实也是承认的,文章对王小鲁的有些观点表示赞同。比如,在目前我国居民收入调查中,由于人们对隐私权更加重视,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着漏报和少报情况,高收入群体也较少进入调查样本。
正是因为包括这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一个调查机构都不敢保证其数据的绝对准确,各个机构的数字往往不同,这就必然会出现争执,但真相,往往是在争执中浮现的。
无论是公众的实际感受还是王小鲁的调查结果,都指向高收入群体的隐性收入大量存在。而恰恰是这一点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被认为大大低估了。实际上,社会部分阶层隐性收入过多,严重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灰色收入大量存在,其背后正是权力与资本的不合理结合对社会资源的侵占。
国家统计局不该苛求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不能光忙着反驳专家的调查结果,毕竟专家不是政府部门,不可能进行庞大规模的调查。国家统计局要做的,是对照专家的调查报告,多反思统计方法上的不当之处,尽快告诉大家一个较为真实的灰色收入数据。
一个更真实的灰色收入数据,不仅利于公众情绪的疏解,也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这样的话,关于灰色收入的数据之争才有价值。(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