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好书快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麻辣烫里藏着健康隐患
· 中苏边防线上的近距离接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麻辣烫里藏着健康隐患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百年医学世家爷爷奶奶与孙儿们关于餐桌上养生温情细腻的对话读本,温暖而又实用。看似平常的饮食也蕴含着深奥的中医道理。饮食七律,就是有益健康的七个饮食养生原则和规律。虽然是七律,但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那就是:食有节。掌握了养生道理的同时,其实不经意间也已在养生保健。

  [上期回顾]

  有些老人为了避免夜尿多,养成了睡前少喝水甚至不喝水的习惯,但这样其实对健康很不利。特别是对有心脏病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体内缺水有时候是致命的。

  滚烫入口伤内脏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街边各种地方小吃店生意兴隆:广式靓汤、川味火锅、湘味蒸菜,可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而说起麻辣烫,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它出现在街头巷尾开始,其独特的风味就稳定了它在餐饮业中的一席之地。好吃归好吃,这其中的健康隐患却少有人关心。有人说“麻辣烫”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三个字就把这道菜的特点勾画了出来。我要说,不仅仅是特点被勾画出来,它的隐患恰恰也就在这三个字之中。

  首先,麻辣。

  川菜注重麻辣鲜香,花椒、辣椒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花椒果皮含有多种化合物,可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同时也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花椒能使血管扩张,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而辣椒的营养比较丰富,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花椒和辣椒都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这恐怕就是很多人吃麻辣烫时总是觉得胃口大开的原因之一吧!

  花椒和辣椒好虽好,但是它们性温热,孕妇、阴虚火旺的人都吃不得。过食会引起体内燥热,而且会剧烈刺激胃肠粘膜,使其高度充血、蠕动加快,引起胃疼、腹痛、腹泻并使肛门烧灼刺疼,诱发胃肠疾病,促使痔疮出血。因此,患食管炎、胃肠炎、胃溃疡以及痔疮的患者,均应少吃或者不吃。

  其次,烫。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不小心,突然喝了一口滚热的汤,往往烫得吞咽不下,或者忍耐着咽下去,整个食道都觉得很难受,心里发紧,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时候,如果有老人在场,就会赶紧让你吃口饭,或者用馒头压一压。这叫“烫心”,一口热汤当然烫不到心,但是,吃了滚烫的食物以后,心里确实会非常难受,这是因为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生活中不乏喜欢吃“烫嘴”食物的人——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对口腔、食道、胃肠道都无益:太烫的食物会损伤黏膜,除了损害口腔、舌头和咽喉的粘膜外,还可能导致食管粘膜烫伤,引起食道粘膜的增生,这些地方的细胞就容易发生恶变,引起食道癌;如果食管粘膜受到损伤,形成假膜,脱落后即成为溃疡,这种溃疡愈合后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狭窄,影响正常进食——这是食管炎的一种;另外,人的味蕾遇到过热的食物时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会使人的味觉减弱,更降低人的食欲;此外,温度过高的食物也能破坏消化道中的各种酶,降低它们的作用,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时间一长则导致营养不良。

  我的这本书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饮食与身体健康的,那么现在我就来讲讲“火(热)”。虽然我们说火(热)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但是火并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之分,即正常、非正常。生理之火是正常的,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阳气,它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

  病理之火是不正常的。一般指的是阳太盛,热气升腾,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易生肿疡和扰乱心神。比如我们出现长口疮、牙疼、咽喉干痛、两眼红赤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上火”。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中医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的“火”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的火就是邪火。这种非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当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阴阳平衡被破坏时,虚实也就不再平衡。此时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现为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就如同两根长短合适、一模一样的木棍,如果你把其中一根削短或增长,相比而言都会使得另外一根显得过长或者过短,这样就打破了平衡。虚火或者实火,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实证的病势都比较急,病程相对来说比较短,多表现为大热、面色红、口渴口干、小便黄赤、便秘。严重的患者可能由于火热上扰而狂躁、昏迷。而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导致阴阳不平衡,机体相对于阴精来说阳气比较亢盛——所谓虚阳上亢——所致,虚火导致的病,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手心、脚心自汗不止,午后面颊色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等。

  一旦上火,身体很多部位都会有明显的表现,如胃疼可能是胃火造成的。但是人们一旦胃疼,首先想到的却是消化不良、溃疡等现代学概念,进而直接服用药物。殊不知,如果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进行适当调整,完全可以避免这些症状的发生,也就没必要服用药物了。同样可能被误会的症状还有:咯血、咳嗽、黄痰是肺火的表现,头晕、头疼、烦躁、失眠、女性乳房胀痛等都可能由肝火引起。

  火在肝胆:急躁易怒、抑郁不舒、胁胀乳痛、口苦咽干、左颊痤疮;

  火在心肾: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舌红尖赤、前额痤疮;

  火在脾胃:胃胀不适、打嗝泛酸、牙痛目肿、尿黄便秘、鼻周痤疮;

  火在肺表:感冒发热、咳嗽咽痒、咽喉肿痛、鼻塞鼻干、右颊痤疮;

  TIPS:温、暑、火、热一样吗

  中医基础理论向来是中医学院学生最为基础的必修课。在讲六气之中“火”的时候,经常需要给学生分别讲温、暑、热,这些概念都很容易和“火”相混淆,特别需要注意。

  温、暑、火、热,这四个字表明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其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温和热

  温和热都是就引起疾病的原因来讲的,中医叫“病邪”。温,形容的是渐进式的发热,原本常温的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变温,然后再逐渐变“热”。可以说热是温的最终结果,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常将温和热混称。

  传统医学中,还有一个温病学派,它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热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曾这样形容夏季的天气,“天上像下了火”。在夏季,热即表现为“火”。“暑”为夏季的主气,也是火热化生的。所以说“暑”也是热邪,只是在夏季才有“暑”这种说法,纯属外邪,而火(热)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火与热

  传统医学认为,火是热的本源,有了火,才会热,热为火在外的表现。火与热,本质都是阳盛,所以往往火热混称。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医学认为热是邪气,并不算正常的气。但是火则有正常和非正常之分:“火”可以指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也可以指病邪,称之为“壮火”。

  一般来说,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