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80后”写手早就成了一个热门词,但前天到上海参加上海作协和文学报社主办的“上海80后作家群体研讨会”的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胡殷红却表示,中国作协官方文件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出现“80后”这个词,而只会使用“青年作家”。“‘80后’可能只是我们的一个幻觉,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同样一语惊人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种种迹象表明,“80后”正在遭遇误读。
“80后”文学只是幻想?
现下,很多人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如果一部小说写得很沉重,写得如余华、苏童那样传统,那一定不是“80后”写的,因为“80后”文学如今俨然成了青春、伤感、网络的代名词。但是胡殷红说,中国作协之所以坚持使用“青年作家”,实在是因为“80后”还远没有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大家各写各的,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年轻。
“什么才是典型的‘80后’文学?也许这本身就是我们虚拟出来的一个概念!”何平说,“其实在韩寒和郭敬明之外,存在着一批坚持传统写作,早已告别了伤感和青春的‘80后’。即便是韩寒和郭敬明,他们现在写的东西,和10年前相比,也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80后”独当一面还早?
随着“50后”“60后”作家逐渐老去,“80后”写手进入而立之年,业内已经有一种声音认为,“80后”文学的时代来临了。但是这也许同样是一个美好的期待罢了。记者在关注“80后”文学多年后发现,很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写的还是一些个人的心绪。那些坚持传统写作的“80后”似乎也没有能力跳出这个怪圈,尽管他们很想做得有深度。
当天与会的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就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这批“80后”写手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忧患意识很淡漠,对乡土也缺少一些人文关怀的精神。这话说到胡殷红的心里去了,她前几天读了唐家三少的小说,“都是一些和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句子,和生活有关的句子却都是废话。”
也有人认为,哪怕只出了一个韩寒,“80后”也可以独当一面。但是评论家刘绪元不这么看。他对韩寒作品经过文本分析后发现,虽然这个“80后”很崇拜钱钟书,但是他的文字和钱钟书实在相差很远,作家所拥有的文学素质还不高。韩寒近年以对时事发表评论而著称,但刘绪元认为,韩寒至今并没有对社会作出过总结性的表述,也没有留下什么过目不忘的东西。 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