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6版:今日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监督者应拿下预算公开主动权
· 三峡建设资金未公开
财政部遭起诉
· 交通部支出超过1200亿
· 预算公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监督者应拿下预算公开主动权
复旦大学教授:对瞒报者要追究法律责任
  中央部门预算公开近来急速升温——先是2009年底,中国政府确定了“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的目标,接着,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表态今年将强力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在3月23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而现在面对已经有35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的事实,公众的关注也往前推进了一步。

  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表示,将进一步推进细化预算、完善预算公开的工作。

  中新社发

  政府机关不能以“渐进”自我原谅

  现代快报:北京市民任星辉以公民身份向财政部申请公开三峡工程建设资金未果进而起诉财政部,但未被法院受理,而专家认为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样的钱应该公开”,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浦兴祖:这是一种公益诉讼,近年来也多见了,而不受理,也说明有的司法机关可能未跟上这个趋势。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按照规定如果应该公开的没有公开,可认为是违法。这个不受理的决定,也是不太妥当的。

  现代快报:现在不少人尤其是网友有一种“公开也是白公开”的观点,其实他们也很关注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但是往往难以监督,有的网友就直呼对一些部门的预算公开看不懂。

  浦兴祖: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两点,一是,预算公开的真实性很重要,但是这个真实性如何,一般网友是无法鉴定的,公布多少,不公布多少,如果有遮掩,也是一般人无法检验的。所以,应该有相关的法律跟上,如果预算公开有不真实或者失实的情况,有瞒报或者虚报的情况,那么一定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有惩罚措施跟进。二是,有没有办法鉴定出所公开信息的真假?这个不是老百姓可以做到的,要有相应的机构来监督它,如监察部等,通过这些机构来查实问题。不光是预算公开,其他信息的公开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公开的信息不真实,一定要有手段跟上,否则就拿它没办法。

  现代快报:从目前的情况看,预算公开的有限性还比较突出,而官方或者不少专家认为,预算全公开是一个渐进过程,但为什么不能做到一步到位呢,应该说在很多环节并没有技术上的障碍?

  浦兴祖:对于应该公开信息的政府机关来说,如果技术上没有障碍,就不能以“渐进”的理由来原谅自己,从我们这些旁观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政府机关对于信息公开的认识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但是从具体公开的问题上说,以“渐进”自我原谅是不妥的,当然,这些政府机关背后阻力是有的。我觉得还有一个逻辑问题需要说明,公开就是在阳光下接受监督,但是谁来公开它,或者说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掌握在那些应该进行信息公开的部门手里,部门公布多少,你监督多少,那么监督者就是被动的。要求被监督者公开,公开是否真实、到位,不是被监督者的主动权,而是监督者应该有这个主动权,否则对不公开的部分就无法监督,监督就无能为力。

  现代快报:政府预算公开不够细是个问题,而看不懂公开的预算科目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国土部官员说,“公众看懂”需要一个过程,然而,公开出来的东西让人一下子看得懂不是更好吗?

  浦兴祖:对一些专业术语看不懂确实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想方设法让人看得懂,要知道,有些公开出来的信息人大代表也看不懂。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它应该尽可能通过一些处理手段使其公开的信息通俗化,让老百姓容易看得懂。我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地方在努力。如果说“看不懂是正常的”,那是有问题的。如果故意把信息公开弄得很玄,实际上是一种抵挡监督的做法,那就恶劣了。

  公布预算后要关注群众的情绪

  现代快报:就公开的部门预算看,网友普遍认为多个部门的住房保障的支出过大,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引人诟病。

  浦兴祖:这个住房保障的支出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办公用房的维修,而另一个部分涉及到官员的住房。不管哪个方面,在当下房价高企的情况下,老百姓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对容易引起关注甚至诟病的问题,确实要考虑到减少支出,让支出合理化。对照群众住房和官员住房的差距,不能拉得太大,从政府机关特别是政府机关领导的角度说,特别要注意群众的情绪,情绪是一种信号,面对群众的情绪,要检查自己哪方面不妥,然后进行调整。

  现代快报:35家中央部委公布的部门预算,中国工程院排在最后,仅有0.97亿元,而最高的是交通运输部,超过了1200亿元,有的网友就此认为,交通部太高,而中国工程院这样的研究机构也太少了,应该从预算高的部门“扒”点给研究机构。

  浦兴祖:研究机构不同于通常的管理机构,没有太多的管理事务,它的管理经费支出也不是很大,这个因素应该考虑。

  快报记者 刘方志

  浦兴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