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友情推荐
[内容简介]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地前进;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蒙冤三十六年的悲剧?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百年火化之后才姗姗而出。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屡立奇功却不享其名的命运?他叫粟裕。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
[上期回顾]
“钢人”斯大林是少见的铁腕统帅,与横扫欧洲大陆的法西斯德国较量时,大仗、恶仗见过不少,却十分欣赏中国的淮海战役,不但在笔记本上留下“真是奇迹”的备忘录,还特地派驻华大使尤金了解淮海战役。可惜,尤金基本上是空手而归。
打蛇不死三分罪。台湾当然不能成为蒋介石的“复兴基地”,让其“死灰复燃”,毛泽东早就在考虑如何“解放”台湾。
台湾是华东战区的一部分,粟裕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理所当然成了台湾战役的主帅。毛泽东任命其担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全权负责这“国内战争中最重要和最后的一次战役”。他给粟裕攻下台湾的期限是:“准备在明年夏季夺取台湾。”
1949年11月,粟裕以主任身份,召开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第一次总会,并谈了对台工作的几点意见。
这年12月,粟裕在南京召开三野各军参谋长座谈会,研究陆海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参谋工作。次年5月,他还组织了华东军区团以上参谋长和参谋学习陆海空联合作战,邀请比较在行的苏联军事顾问讲课。他自己也做了《学习现代化联合作战》的讲话,指出学习现代化作战指挥,要掌握新、速、效、协。新,就是用新的战法来对付敌人;速,就是加强部队的机动性,掌握机械化装备;效,就是充分发挥武器的可能,射击要准确,威力要大;协,就是统一指挥,协同动作,发挥部队的整体威力。
光有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方法当然不行,还得有作战的本钱:海军和空军。华东海军可以说是粟裕亲手创立的,早在苏北海防团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了。1949年11月,粟裕在原来海军部队的基础上,新组建了华东海军两个大队。不久,又新建了三个。
华东空军比海军组建还早一个月,1949年3月就有了,但本钱有限,规模较小。粟裕极有远见地指令华东空军同时培养三套指挥人员,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做准备。奉远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电令,他还将起义的蒋介石伞兵第三团作为华东伞兵部队的基础,以“作为台湾登陆作战之用”。
这时候,蒋介石在台湾的军队已今非昔比,由过去的四百万缩水为五十多万。美国总统杜鲁门还在1950年1月落井下石,公开表示不再支持蒋介石:“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在这一态势下,粟裕决定投入五十万人攻台,即将三野全军除剿匪和警备地方的部队外,其余十二个军的主力全部参战。这样一来,台湾海峡以外的漫长华东海岸就有些顾及不到了。为防万一,他还向毛泽东建议:“请四野以一个军移驻苏州,请华北一个军移驻山东,以策应海防。”这一作战计划在1950年3月11日上报毛泽东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蒋介石当然感觉到了粟裕咄咄逼人的攻势。在粟裕调集二十万人,即将发起舟山战役,作为攻台实战演习的时候,他突然明白过来,不再硬充寸土必争的“好汉”,忍痛将舟山守军撤退,集中兵力固守最后的江山——台湾。几乎与此同时,海南岛的薛岳也放弃他的“伯陵防线”,虚晃一枪,绝大部分人马撤到了台湾。其他地方的“鸭子”都被赶到了台湾,使这里的守军增加了一倍,达到四十万人。而粟裕的攻台部队,能直接战斗的其实只有三十万到三十八万人,其余都是后勤部队。
因此,粟裕除清醒意识到“将使我攻台的作战准备更加困难,更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外,又向毛泽东建议:“如能从其他野战军抽出三至四个军作为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则更好。”
自己一个野战军的兵力还不够,粟裕似乎又在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要求统率其他野战军的人马。毛泽东当即调集其他野战军四个军配属粟裕参战。不仅如此,当粟裕后来考虑到有其他野战军参战,请中央派久负盛名的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或四野司令员林彪来主持台湾战役时,毛泽东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信任,仍然决定由他负责攻台作战。
虽然后来这一战役没打成,但毛泽东很快又将十三、十九兵团以及粟裕攻台的主力九兵团组建为东北边防军,并任命粟裕担任司令员,准备抗美援朝,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增加攻台作战的运载能力,毛泽东在1950年访苏联期间,两次签订了海军装备订货协定,总金额达一亿五千多万美元。中央又从香港购买了旧船四十八艘,共两万五千吨;还向英国商人订购了两艘排水量达七千吨的巡洋舰、五艘护航驱逐舰、四艘扫雷舰。有了这些宝贝东西,红色海军开始像模像样了,总人数达到三万八千人,各种舰艇九十二艘、舰炮三百零九门。
红色空军的条件要更好一些,早在1949年10月就已初具规模,有航空人员两千九百三十八人,各种飞机一百五十九架。为获取攻台战役的制空权,中央还不断向老大哥苏联订购各型飞机,到1950年2月,总计购买了五百八十六架。
有了飞机,还得有驾驶飞机的人。这当然不能进口了,那就自己从速培养。
毛泽东在1949年10月批准创办了七所航校。七个月后,第一批速成学员毕业,其中包括八十九名飞行学员、二十名空中领航员、五百六十七名地勤学员。
不久,空军第四混成旅与陆战第一旅,相继在三野总部驻地南京以及上海成立。中国红色空军有了第一支航空兵和第一支空降部队,共五千余人。
在极短的时间内,海空军建设就取得如此巨大成果,这在世界海空军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如果不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突然横插一杠,介入台湾,那么粟裕攻台作战时,在台湾海峡取得对蒋介石海空军的相对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多年后,他的长子粟戎生回忆说,解放后,父亲一直盯着台湾地图出神,望图长思。粟裕在等待,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等待毛泽东重新让他披挂上马,挂帅攻台,“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正如他1957年7月22日报送中央军委并获批准实施的《执行对台斗争的军事计划》所设想的:“打击蒋(介石)海军和空军,确保我华南国际海上运输之安全;有步骤地攻占沿海敌占岛屿;在我海、空军充分发展和准备后,争取在国际情况对我有利的条件下解放台湾。”
但英雄老去,机会未来。与粟裕一样最感遗憾的还有毛泽东。他临终前与接班人华国锋说起自己一生做的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
这几个海岛自然指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虽然毛泽东说别人在叽叽喳喳,但其实自己一刻也没有忘记台湾。除了那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家喻户晓的名言外,他“文革”中对粟裕的保护,也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
当年北京街头出现“打倒粟裕”的大字报,毛泽东知道后,连夜给林彪打电话,说:“解放台湾,你不行,我也不行,还得靠粟裕!”第二天,所有关于粟裕的大字报便都不见了。被毛泽东当做最后“杀手锏”的粟裕,也因此成为“文革”惊涛骇浪中,极少数有惊无险的高级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