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细想,一切都已上路。31年前的改革开放,江阴以风一般的速度,开始了逐梦之旅。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从工业强市再到全面小康达标市,稳坐全国县域经济头把交椅。此时的江阴,与昆山、张家港、常熟并称“苏南四小虎”。
忽有一日,偶然抬头,不见了蓝天。只因为,“村村点火,家家冒烟”。
腰包鼓鼓的江阴人,开始放慢脚步:这绝对不是要追逐的幸福。
而今再走进江阴,倾听小城故事,你会发现,幸福有时很简单。
白话里的幸福梦
早晨7点半,阳光轻柔。陈涛一路小跑,来到十字路口的早餐亭。
蒸笼里是热气腾腾的各色点心。熟练地递过去3元钱,再熟练地接过两个豆沙馒头、一袋豆浆,陈涛转身赶往公司。
香叶路一带有不少居民小区,不管是像陈涛这样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还是刚刚晨练完的大爷大妈,都习惯了依靠早餐亭来解决早饭。相比于流动摊点,这种由政府推行的“早点工程”,统一制作、统一配送,品种和卫生都更让人满意和放心。
幸福的一天由此开始。
在GDP道路上飞速奔跑的江阴人,一度甚至无暇停步看看两边的风景。2005年,江阴GDP达788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成为江苏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市)。这一年,也是江阴的“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三连冠。
稍作喘息,江阴人多了一份思考:小康之后的路怎么走,经济发展是为了什么?如果经济发展上去了,百姓的生活却没有富起来,环境质量也下来了,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卫生的蔬菜,这样的小康虽然验收“达标”,却难以得到百姓的认可。
跑得再快,最终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只不过,就像诗人纪伯伦说过的,“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2006年6月召开的中共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幸福江阴的核心内涵,可用“五民五好”来概括:以民生为本,力求人人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这五句充满感性的大白话,一下子将“幸福”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市民考官亮高分
方向既定,心手相携。江阴把“指挥棒”与考核权,一并交到了群众手里。
通过全市20万人参与投票评选、组织专家座谈论证,并参照小康指标和2010年无锡现代化指标,一套以民生为核心,围绕“五好”展开评价的指标体系诞生了:39项客观指标,权重占60%;42项主观指标,权重占40%。
2009年江阴百姓对主观指标平均打出87.06分,客观指标监测评出97.82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数为93.52分,比上年提高3.47分。
家住西门新村的毕智燕、西杏二村的陶丽,她们是两位普通的江阴市民,也是幸福江阴的“资深考官”,从2006年开始,她们年年都要为“幸福江阴”打分。
在2009年主观指标评价中,毕智燕打出的总分是92分,陶丽打出的是94分。对后来公布的官方数据,她俩评价,“跟我们亲身感受的差不多。”
毕智燕在一家大商场工作,她说自己是从客人们身上读到“人人都有好收入”的,“这几年江阴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舍得花钱了!”
2009年,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8910元,比上年增长13.55%。与同年江苏省平均水平20552元相比,江阴人足足高出了8358元!这甚至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一年的人均收入。
正在倡导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说白了,就是要看一个地方政府舍不舍得、能不能分好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百姓收入能不能“跑赢”GDP。2009年江阴全市GDP达17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0%。相比之下,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13.55%,领先于GDP增幅1.95个百分点。
公租房里的甜蜜蜜
对刚工作的王晓臣而言,收入高低紧紧连着他的“安居梦”。
去年8月,王晓臣从苏州大学胸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没回陕西老家,与女友一起落户江阴,双双成为江阴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并且成了家。
毕竟刚工作,小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3000多元,仅房租就要去掉1250元,买房根本不敢想。后来听说像他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公租房”,租金很便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房产管理局一问,一切都很顺利:开证明、办手续,很快就有了批复,他拿到了一套位于花园一村的“公租房”,71平方米,两室一厅,每月租金只要500元左右。这个小区同样的房子,市场租金在1000元-1200元之间。
这几天,王晓臣可谓“双喜临门”:搬进了新房,妻子又有了身孕,他很快就要当爸爸了。走进他的新家,温馨扑面而来,空调、桌椅橱柜等常用家电、家具都是统一配置好的,小夫妻另外又添了一套色彩鲜艳的布艺沙发,客厅里顿时更有生机。
高房价下,公租房给都市“蚁族”带来了一丝暖意。
江阴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斌介绍,江阴现有公共租赁房200多套,二期在建的还有200多套。公租房的供应对象主要是新就业大学生、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紧缺人才、学位或职称“双高”人才、军队转业干部等。同时,今年江阴将确保在年底前(先于全国一年),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建设完成18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逐步解决城区“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同时,也鼓励开发高品质商品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提升城市的层次和品位。
公平与保障兼具
安居之后,幸福仍未松绑,还有教育、医疗等症结待解。
对教育,江阴的化解手法是“公平”: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外来务工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
走进云亭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刘自豪说起自己的学校,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孩子2004年跟着父母从重庆老家转学来到江阴,爸爸在水泥厂、妈妈在纺纱厂,他和江阴本地孩子一样,顺顺当当地进了云亭实小这所公办学校。一晃6年,记者问他觉得自己是哪里人,他脱口而出,“江阴人!”
校长朱虎兴拿出了一份统计表,2009-2010年度,云亭实验小学总部加分部在校学生2835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1086人,比例达38%。
“这些外来工孩子跟江阴本地孩子一视同仁,包括义务教育免除的各项收费。”朱虎兴说,分班时也不论地域,例如统计表中的四(3)班,共有49个学生,其中外来工子女23个。
有人说,江阴用地方财政来给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买单,有侵占本地公共资源的嫌疑。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朱虎兴的评价很简单,“外来工是新市民,也在为江阴做贡献,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在这里工作,有什么不好?”
与教育相比,医疗对幸福感的影响更直接——没有“好身体”就没有“好心情”,更可能一病返贫。
江阴首先保障的是“好身体”,通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尤其是每两年一次的农民免费体检,让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兄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血压,还免除了许多潜在的病灶。
同时,江阴还确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机制。2009年江阴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8%,2010年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新农合大病补充保险。
有保障,就有了希望。走进澄江街道低保户吴军的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丈夫患有癌症、妻子下岗失业的低保家庭——房子虽老却干净整洁、朴素温馨,他们没有被疾病和清贫压垮。吴军每月有420元的低保金,妻子陈国秀给一家药店打工每月还有500元。另外,各项保障给了他们支撑:2009年吴军刚领到1万元医疗救助,正在上五年制大专的女儿2008年、2009年也享受了6000元助学金,日常的水电费每年还有300元补助……在不幸面前,所谓幸福,就是这些暖人心的一点一滴。
民生小事“逼出”大转型
江阴人打造的幸福工程,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入手。
例如,“早点工程”、“放心豆腐”,都是为了百姓吃得安心;主城区主干道口设立的遮阳棚,是为了给等候红绿灯的行人遮阳挡雨;对公厕进行全面改造,全方位设立标识,让外来人5分钟内就能找到厕所;在推行公交优先的同时,开通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用500辆自行车为市民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缝隙问题……
有些事情想到并不难,关键在于职能部门有没“当真”去落实。比如公厕的标识问题,很少有人知道,市委书记朱民阳曾亲自作过三次批示,直到满意、落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公厕标识尚且如此,举一反三,没有哪一件民生细节可以被忽略。
一连串的民生需求,也“倒逼”出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着环境的的优先保护。
江阴市民闲暇之际爱到公园散步,这种放松身心的方式“不计成本”,因为全市所有公园早几年就已经免费开放。若想再走远一点,选择会更多。位于江阴东南部的敔
山湾,1000亩定山湖清澈见底,野生生态园与湿地公园造就了一个天然大氧吧。敔山湾开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仁兴说:“我们要把它做成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城市。”所谓离尘不离城,在他身后的规划图上,有学校、植物园、步行街、住宅楼,就是看不到任何一个工厂……
和谐的样板工程
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在幸福江阴的共同目标下,正在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2009年,江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实现了“七连冠”;人均GDP达14257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2万美元,达到20880美元!
同年,不少省份才在庆祝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或5000美元。通常人均GDP3000美元就意味着一个地区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标志着老百姓生活进入宽裕小康。江阴已超过这一标志线6.96倍!
这一年,全市直接用于惠民事业的支出达到12.5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15%。
江阴的幸福之路,令人向往,更发人深省。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课题组在深入江阴调研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幸福江阴的建设,创造性地实践了科学发展观。“这发展,那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幸福江阴建设过程中,把科学发展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突出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
课题组认为,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建设幸福江阴,对探索中国县市发展道路具有示范作用;以人为本建设幸福江阴,对坚持执政为民,树立正确政绩观具有导向作用。幸福江阴追求新的目标,进入新的境界,“可谓科学发展上水平、全面小康上台阶的样板工程。”
■快报记者 郑春平 江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