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好书快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独缺淮海战役
· 浑身焦黑的王四川出现在我们面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独缺淮海战役
  [内容简介]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地前进;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蒙冤三十六年的悲剧?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百年火化之后才姗姗而出。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屡立奇功却不享其名的命运?他叫粟裕。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

  [上期回顾]

  粟裕本人虽然是方面军统帅,但也是一个多年的老兵,他的次子粟寒生回忆说,粟裕“一生最佩服的还是能带兵打仗的元帅和将军”。从豫东、济南到淮海战役,仗越打越大,“地盘”越来越广,粟裕无令不行,一路顺畅无阻。

  粟裕吃掉最后的王牌杜聿明集团才十天,“金陵王气黯然收”,蒋介石垂头丧气宣布下野,走下了总统宝座。

  从1948年4月到1949年1月,他不过做了九个月的中华民国总统,屁股才刚刚坐热。粟裕似乎是他总统梦的克星。他4月19日成为总统,粟裕18日就送了他一份“厚礼”:在4月18日给毛泽东第三次发电报,要求不分兵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打大歼灭战,得到了毛泽东的应允,由此“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淮海战役次年1月10日一结束,蒋介石21日就下了台,粟裕像一个噩梦一般,缠了他整整九个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睥睨天下,枭雄半生,最终落得个和风流皇帝李后主一般的下场。他大概只能责怪南京风水不好,并没有传说中的“王气”了。

  毛泽东则一举定鼎中原,当然感念有功之臣。淮海战役后,他依旧黑白颠倒,夜间加班加点,不知疲倦,白天则迎着“东方红,太阳升”倒头睡觉。有时候神经衰弱睡不着,就靠在办公室的藤椅上,微闭双眼,让卫士长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李银桥虽不是身怀绝技、武功超强的“大内高手”,却也是他的贴身侍卫,如同岳飞的“马前张保,马后王横”,跟随毛泽东鞍前马后十五年,深得他的信任。

  一次,李银桥篦头发时,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银桥啊,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啊?”李银桥思考着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吗?”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李银桥还回忆,1949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出席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粟裕因淮海战役疲劳过度,美尼尔氏综合征复发而请假),去谒见毛泽东。话题当然离不开结束不久的淮海战役,邓小平说:“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是立了大功的。”毛泽东说:“我晓得的!粟裕的功劳最大!”不过,他们的对话当时未能传出来。在场的李银桥晚年说:“我再不讲,永远没人知道!”

  因此,1949年也是粟裕最受毛泽东信任的一年。他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前委书记;开国大典上的三野代表团团长、首席代表;继毛泽东、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的人;名列第十五位的中央军委委员,位居其前的委员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这个时候,淮海战役还是公认的巅峰之作。

  “钢人”斯大林是少见的铁腕统帅,与横扫欧洲大陆的法西斯德国较量时,大仗、恶仗见过不少,却十分欣赏中国的淮海战役,不但在笔记本上留下“真是奇迹”的备忘录,还特地派驻华大使尤金了解淮海战役。他交代尤金:“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当然不敢怠慢,一到中国就急急忙忙找人“取经”,第一个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中央军委确定了方针、原则和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具体指挥是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

  这个答案似乎过于笼统,尤金自然不满意,经毛泽东推荐后就去找其他人。见到陈毅后,陈毅说:“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也没有讲。最后,还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奉命给尤金介绍了淮海战役的经过。如果只是战役经过,斯大林一份电报索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派人亲自登门的。

  因此,尤金可以说是空手而归,最有价值的大概就是“淮海战役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陈毅语)”一条了。但这似乎也不像完美的答案,因为用来解释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也合适,它们也是独轮车甚至汽车、火车推出来的。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泗县战役,不仅参战兵力上解放军处于绝对优势,车轮滚滚的独轮车也不少,不过都失败了,没有“推”出捷报来。

  其实,重要的当事人心里还是有本账的。当世公认的名将刘伯承就说:“(淮海战役)主要还是靠华东野战军打的。”但1958年粟裕受批判后,情形就改观了。毛泽东“第一功”的结论开始被有意曲解,并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粟裕夫人楚青回忆,有权威人士说:“第一功是指首先提出建议。”汉字的神奇之一,在于它的意义多样化,也就为人们“各取所需”提供了便利。其实,尽管不能让毛泽东从纪念堂里站起来,重新表述一回他的意思,但还是可以从他与李银桥的对话中,后者“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里找到印证的。

  多年后,粟裕的老部下马苏政、恽前程老人,还未能平息激愤之情,他们在人民大会堂纪念粟裕时,说:“把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和积极作用也给淡化和抹杀了。不但粟裕的指挥不提了,粟裕的功劳也被他人替代了。”

  对文艺作品的淡化,他们也有看法,说:“在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把粟裕的形象拍得小而又小,甚至根本不提粟裕的作用,抹杀了粟裕的丰功伟绩和独特贡献,违背和歪曲了历史事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多年跟随出生入死的部下们不大服气,粟裕一生虽隐功谦逊,有“大树将军”冯异之风,但对被“抹去”的历史,却似乎也不例外。他基本奉行了“三不主义”,就是“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他晚年呕心沥血写回忆录,将一生的经典战例都做了回顾,但没有淮海战役的只言片语,似乎就是一种沉默的抗争。如果说维纳斯的断臂是一种美,那么没有淮海战役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也是如此。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革命者写回忆录的热潮中,粟裕作为淮海战役的指挥员,履行了主要指挥之责,无疑最有资格和条件写这一战役。但他为什么不写呢?他的秘书鞠开老人说:“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有想法。”

  既然如此,粟裕的沉默也就可以理解了。

  幸运的是,一时的结论并不等同于历史的定论。进入21世纪后,历史的本来面目逐渐得到恢复。2008年1月,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谈到淮海战役时,直言不讳地说,粟裕“为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并圆满地履行了该战役的主要指挥之责” 。

  淮海决战,对蒋介石来说,是一场最后的超级豪赌。结局却如此不幸,赖以起家、生存的王牌老本丧失殆尽,“数十年纠合之四方精锐”毁于一旦。他从此只有挨打的份,再无还手之力了。他还有一个明智的选择:逃,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南京、杭州、上海、福州,这些曾经流连忘返的温柔富贵之乡,物华天宝之地,只有忍痛丢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