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8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们想知道郑民生为什么要杀孩子
· 住房保有税
不能成为变相加税
· 慎重处置“非法集资”才能释放社会活力
· “小金库”是对国家“财纲”的背叛
· 警察少了治安好了
是精兵简政的功劳
· 计划经济思维的CPI必然与现实脱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计划经济思维的CPI必然与现实脱节
  房价不进CPI,一直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既然是消费价格指数,为什么最大的消费品房子却不统计进去呢?

  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详解房价未纳入CPI的理由。一,这是通行的国际标准,住房被当做投资产品;二,房子是一次购买逐年逐月使用的,而CPI则是按月调查价格变化,所以房价不符合统计要求;三,价格指数不是万能的。

  (4月8日《中国青年报》)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解释没能让专家满意,社科院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就表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住房市场主要以二手房为主,交易量占80%,因此列为投资品,而中国恰恰相反,新房交易占八成,许多家庭第一次购房,是纯居住用的,这在CPI中就反映不出来。

  房价不进CPI,一直是焦点,但CPI与现实脱节,却不仅是因为房价。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CPI统计仍然没能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CPI构成的权重上,吃穿消费占据了过大比例,相反,成为最大消费支出的住房、医疗、教育,比重却一直偏低。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透露,在2010年CPI统计权重调整中,可能会相应加大居住类价格的比重。这是个好消息,但如果CPI统计不能彻底走出计划经济思维,它仍然会远离现实。

  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8大类商品,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居住。其中食品类统计占大头,约为32%,而居住类目前只占14.69%。你很难想象,在一个绝大多数人“衣食无忧只为房愁”的年代,居住类比重在CPI统计中还占不到食品类的一半。其实不仅是居住类占比过低,给人们带来巨大生活压力的教育和医疗,在CPI统计中占的比重也低得可怜。

  这样的统计结构,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在我们并不陌生的计划经济时代,住房、医疗、教育,都是与市场不沾边的,人们虽然拿着低工资,但却享受着政府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住房看病子女上学,要么不要钱,即便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最大的消费支出都没了,剩下的最大开销,只有吃和穿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食品在CPI中的比重曾一度占到58%。

  现在呢?中国已经搞市场经济三十几年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房改也搞了十几年,在一片产业化的亢奋中,住房、医疗、教育,早就成为了最大的消费支出。但CPI统计却依然以“吃”为最重要指标,住房、医疗、教育类支出反而被严重忽视,这不是很可笑吗?就像前几年废掉的“投机倒把罪”一样,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荒诞。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的CPI统计结构,脱离现实、麻痹政府决策,是该脱胎换骨了。(本报评论员 赵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