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7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副厅长“有业不就论”是转嫁责任
· 取消七折利率
说不定反而是好事
· 批“有业不就”与赞“淘粪改变中国”
· “有业不就”戳痛“就业政绩”的心
· 这些法官“虚构”法律有着共同的秘密
· 不说真话的作家配不上这个艰难的时代
· 禁止在二楼以上讯问
搭个花架子给谁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副厅长“有业不就论”是转嫁责任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批评一些毕业生“有业不就”,并称自己对此“深感痛心”。

  (3月31日《长江日报》)

  这番话在网上引来一片骂声,很多网友调侃:陈副厅长,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对你的这种表态,也“深感痛心”。

  被骂成这个样子,陈传德说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吗?不是,道理还是有一点的——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含金量降低,的确不能再像5年前甚至10年前那样挑三拣四。但很明显,现在的就业矛盾这么突出,主要问题显然不在大学生们“有业不就”上。“有工作就先干、甚至零薪酬也愿干”的毕业生,是绝大多数,毕竟,生存压力不容得他们“有业不就”。

  很明显,高校培养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才是最关键的问题。责任在教育部门和高校身上,身为教育厅副厅长的陈传德却倒打一耙,把就业难的根子归为很多大学生“有业不就”,如此偷梁换柱,挨骂真是活该。

  事实上,就连陈传德本人也承认: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实习实训环节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等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其实还应该加上最重要的一条——经过多年的扩招,很多高校已经把招生当成生意来做,学生培养质量严重下降,是必然的事。

  不知道出于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的这些问题,有没有让陈副厅长“深感痛心”。其实即便真像陈副厅长所说有一些大学生“有业不就”,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问题,完全不用副厅长操心。相反,副厅长该操心的,是怎么让高校专业设置贴合社会需求,怎么控制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些问题解决了,就业难就能缓解了。

  “深感痛心”的陈副厅长,完全是以关心大学生就业的姿态出现的,言辞恳切、表情丰富,可惜却完全用错了地方。如果说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真有问题,那么,很多人都可以提出意见,唯独是那些“造成培养质量不高”的教育官员和高校校长们,没有资格“深感痛心”。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能对当前的高校培养机制做出剔骨割肉般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深感痛心”并推行相关改革,那么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关心大学生就业难的。在此之前,那些看似语重心长实则是想把高等教育机制问题转嫁到学生头上的话,还是免了吧。

  (本报评论员 赵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