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6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重奖网友监督可以应对“鸵鸟神功”
· “不知道局长”
和“老百姓白养活了你”
· “骂”和“奖”都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
· 过度渲染“集装箱蜗居”会伤害穷人
· 地沟油泛滥
看着危险一步步走来
· 消协的矛头要从“市场”转向“垄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骂”和“奖”都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可以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典型案例。网友四处发帖骂环保局局长,指名道姓地让其引咎辞职,非但没有像某些地方那样遭到冷遇和报复,相反还获得了“网络监督奖”,真是让人大感意外。也难怪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在领奖现场,非常认真地为自己太过“刻薄”的话向周斌表示了歉意,“我以前对你们有误会,说了一些过激的话,对不起了!”

  其实网友既没有误会环保部门,之前说的话也算不上过激,应该这样理解,很多时候人们似乎还不太适应来自政府部门的热情和谦虚。网友在骂帖中说,“我们从前年就开始不断向环保局反映,‘12369’热线有记录在案,今年3月24日政风热线我们第一个打进电话反映河道污染,时至今日黄水照样滚滚流淌……”帖子中所说的情况也得到了环保部门的证实。群众反映情况屡次三番地得不到解决,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也确实让人难以认同,这不就是不作为吗?作为主管领导,市民不满意局长的工作,点名让其辞职,也是非常理直气壮的事情,怎么拿了个奖之后,就成了误会,过激了呢?就网友反映的这个河道污染来说,如果不是言辞激烈,直接点了局长的大名,还能获得这样的围观效应,能让局长感受到压力吗?

  骂,并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靠“刺激”个别官员也解决不了所有的环境问题。同样道理,“奖”其实也并不正常。公民监督政府,指出政府部门工作上的失误和不足,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需要额外的奖赏。更何况,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其他公共事务,根本上都事关公民自身的利益,公民决不缺少监督政府的动力。如果政府部门有缺点做错了事,而公众却不愿意指出来,真正应该反思不是该不该奖励,而是民意通道是否畅通的问题。

  通过“骂”局长表达诉求,这是比较极端的方式,虽然能获得偶然的个案解决,却难以复制。像河道污染这样的事情有许多,公众不可能都以骂局长来寻求解决吧?从某种意义上说,给网友发“网络监督奖”更像是一次危机公关,而非管理美德。

  (房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