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6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重奖网友监督可以应对“鸵鸟神功”
· “不知道局长”
和“老百姓白养活了你”
· “骂”和“奖”都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
· 过度渲染“集装箱蜗居”会伤害穷人
· 地沟油泛滥
看着危险一步步走来
· 消协的矛头要从“市场”转向“垄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过度渲染“集装箱蜗居”会伤害穷人
  房子不可能每个人都买得起,保障房不可能突然建那么多,集装箱蜗居是现实所逼。过度渲染“集装箱蜗居”,可能会令他们失去来之不易的栖身之所。以务实的眼光看待“集装箱蜗居”,政府提供好水电、消防安全等基本服务,才是当务之急。

  在平均房价逼近两万的深圳,出现了集装箱蜗居一族。从东到西,深圳一路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广告——“住人集装箱,每个每天6元”,生意异常红火。

  (3月18日《广州日报》)

  集装箱中蜗居,生活滋味当然不好受。穷人卑微逼仄的集装箱蜗居,再一次成为舆论炮轰高房价、诉说蜗居悲情的新闻佐料。繁华都市中高高的豪楼,与偏僻角落低矮的集装箱,这强烈的反差所隐喻的现实确实让人难过。我也同情那些集装箱蜗居者,但我并不赞成舆论过度渲染这种“集装箱蜗居”的悲情,沉浸于对集装箱生活的悲情想象中而远离现实。

  其实不仅深圳有集装箱蜗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蜗居。正如有媒体报道的,在伦敦,很多集装箱房成为单身公寓;在纽约,一种“组合家居单元”就是一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在荷兰,集装箱被用来给学生建造宿舍——而在房价更高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种蜗居方式就更普遍了,只不过那边不叫集装箱,而叫棚屋或笼屋,“棚”和“笼”,顾名思义可知其状态,其实不比集装箱好多少。并不想为高房价作辩护,可房价再低的社会,最穷的人总是买不起的,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如此大的贫富差距下,住房的差别在所难免。

  深圳的集装箱蜗居,就是底层民众在高房价和保障房不足下,自助自救的一种方式。它在道德上可能让人有心理障碍,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房子不可能每个人都买得起,保障房不可能突然建那么多,集装箱蜗居是现实所逼。无论如何,集装箱虽然很小、条件很差,但起码让人有个地方住,不至于露宿街头,这是现实。

  再多的道德批判,不可能立即改变高房价的现实,不可能突然变出许多房子来让每个人安居。所以,我更期待能务实地和建设性地看待集装箱蜗居,而不是让现实问题淹没了空洞的道德批判层次,甚至是对集装箱蜗居的猎奇和观赏层次。

  务实地看集装箱蜗居,首要问题就是集中在如何保障这种居住形式的合法化。因为住在集装箱中,既涉及到占有土地,又涉及到城市形象,还有安全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问题。集装箱蜗居虽然不好看,却能以很低的成本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者暂时居住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这种无奈的居住提供法律支持。不能像有些地方,以“影响城市形象”和“不符合法律”之名进行一刀切的清理。正如有学者撰文所称,这方面应向香港学习,以立法的方式确保这种低廉住房中的床位寓所符合消防、卫生或楼宇安全的最低标准。还有为这些简陋的住所提供卫生、排水、电力方面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我最担心的就是,媒体过度渲染集装箱蜗居的悲情,政府部门二话不说,立刻对这些集装箱进行清理和整顿。这也正是那些生活在集装箱中的蜗居者担心的,正因此,集装箱的主人对媒体的同情毫不领情,接受采访时称“报道严重失实”,否认了自己是因买不起房而蜗居集装箱,媒体是在“胡编乱造”。他们所以这么排斥媒体关注,从他们的话中可以看到原因:你们媒体报道了,到时候城管来了,我们住到哪里去呢。媒体报道过了,舆论批判够了,一阵热闹的渲染和情绪宣泄后,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集装箱中的蜗居者,他们将被城管赶得东躲西藏,失去最基本的栖身之地。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