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香港等22家城市消协维权组织联合发出《致餐饮企业的公开信》指出,向消费者提供消毒餐具是经营者应尽的法定义务。不管餐饮企业是否明确告知,另行收取消毒餐具费的做法都于法无据,侵犯了众多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3月15日《京华时报》)
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封激情飞扬的“公开信”就能遏止餐饮企业谋利的冲动吗?假如这些道德呼唤能奏效,“一元餐具”的历史早就终结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消协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可以提供些信息咨询,可以出面组织调解,甚至提请媒体曝光,但却没有行政执法权与行政处罚权。由此,无法对违规商家进行实质性约束。所以,在餐饮企业对消毒餐具收费的问题上,虽然22家城市消协维权组织联合起来替消费者摇旗呐喊,却很难对餐饮企业起到震慑作用,更无法从根本上给予消费者以“公平”和“尊严”。
而且,就目前而言,事关“银子”的消毒餐具收费问题固然令公众挂心,但大家更关心的是,我们使用的“消毒餐具”真的消毒了吗?怎么避免“消毒餐具”的藏污纳垢?如何规范市场上鱼目混珠的“一次性餐具”?如何叫我们用得放心、吃得安心?
所以,我们更希望公权力的介入,像北京一样,由政府出台一次性餐具的标准,由固定的卫生部门监管生产、流通、消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而不要像现在这样,“消毒餐具”定义模糊,只要有个“塑料外膜包装”便万事大吉。至于监管部门,要么不明确,是归口卫生部门还是归口质量监督部门管理,连专业人士都搞不清楚。要么就是监管反应迟钝和滞后,令消费者看着“不洁餐具”干着急。(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