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人类刚刚抚摸到圆润的钱缘,皇权就试图主宰天下财富,历代币制更迭的背后不过是一场封建统治者分配财富的游戏。统治者手中的刀枪真能主宰财富吗?五千年历史长卷中,每当皇权自认为可以统治金钱,便会被金钱反噬。一次次战乱的背后都有财富原罪,但一次次盛世辉煌何尝不是顺应了货币天道,所谓数字时代的“0”与“1”不过是在得失金钱之间徘徊。
[上期回顾]
南宋时期,因为战事,朝廷不停地增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终于亡国。
元立朝较短,入主中原前一直以银作为货币,当时的银锭又称“元宝”,元宝的“元”字即代指元朝。1263年,忽必烈建平准库,平抑中统钞与金银的兑换比率,从职能上看,这个平准库颇类似于今天的中央银行。
忽必烈灭阿里不哥、统一南宋,干了很多大事,也花了很多钱,立朝之后更急需用钱。于是,即以纸钞替代银锭,忽必烈的思路是想发多少就发多少,这样花钱比较方便。贯彻忽必烈思路的人,是几位理财师。
第一个出场的理财师,叫阿合马。
阿合马,生辰不详,如何进仕不详,《元史》对他的记录是“回回人也,不知其所由进”。
阿合马的理财方式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无论用多少银子,领导给个数,他就照印。1275年前,中统钞每年最高发行量不过11万锭(银子50两为一锭),1276年以后为140万锭,到1282年阿合马被杀时已经发行了680万锭。
公平地说,1276年忽必烈对南宋用兵,军费开支骤然大增,阿合马也是没办法,发钞票是难免的。问题是1279年灭掉南宋后,对南宋会子、交子的处理,阿合马太不厚道。忽必烈开始的想法是“江南交会不行,必致小民失所”,原意是想保持江南货币。阿合马却出了一个馊主意,以中统钞兑换江南交子,面值50锭银子的交子兑1锭中统钞,交钞不得兑换金银。而且,在江南巧立名目征税,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丧葬税”就是阿合马的杰作。
这摆明是抢劫,反正南宋遗民被元朝定位“南人”,在元朝四等人中排名最末。就是抢了,又能如何?
忽必烈在称帝后曾在排汉和崇蒙间犹疑,从重用阿合马来看,他最终选择了崇蒙。不过他很聪明,把汉族官员的仇恨转嫁给了阿合马。因为阿合马不是蒙古人,是回族人,仇恨不至于全部集中到蒙古贵族身上。阿合马就这样被推上了前台,《元史》中不断指责阿合马,其实阿合马所做的并不比他的上级忽必烈更过分,只不过他在前台,表演更为刺目罢了。与其他权奸的结局相似,阿合马后来被黑掉了,方式是暗杀。
第二任理财顾问隆重登场,卢世荣。
卢世荣是一个低级官吏,江西茶叶专卖局(江西榷茶运使)局长,据说颇能理财。卢世荣确实太有才了,可惜,他生在元代。卢世荣的主要想法归结起来有两条:第一,准许民间金银自由交易、恢复平准库、恢复铜钱;第二,以财政收入为准发行纸钞,利用税收劝课农桑,以商制牧。
卢世荣应该是站在朝廷立场上说话,没有考虑蒙古和汉臣的纷争,也就是想从贵族身上揩油。无论蒙臣、汉臣,这帮当权者岂是好忽悠的?在蒙汉双方攻击下,仅三个月,卢世荣就被罢官。
卢氏理财方案被否决了,第三位理财专家闪亮登场,桑哥。
桑哥的办法是发行“至元宝钞”兑换中统钞,比率1比5,同时,规定市面上的东西不准涨价。估计桑哥的原意是以至元钞兑中统钞,最终恢复纸钞信誉,为展示自己的决心,他甚至在1289年(至元25年)毁掉了中统钞钞版。
无论决心如何大,只要皇帝用钱,桑哥就得给。皇帝花钱又大手大脚,除了跟人动武,还经常赏赐臣下,一赏就是几十万锭。桑哥只好拿出阿合马的老手艺,增发。在汉臣又一轮攻击下,1291年桑哥败下阵来,被抄家灭门,是三位理财师中结局最惨的一个。
1295年,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登基。
铁穆耳是一个守诚之主,一生都在蒙汉之间拿着铁锹和稀泥,他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不停地给双方封官:封汉臣为文官,封蒙古人为武官。财政则仍握在回族人手里,当然还是烂成一锅粥,实在没什么可夸耀的。
1307年,元武宗被众人拥上了历史舞台,元武宗蒙古名叫孛儿只斤,汉名叫海山,蒙古名字太拗口,就叫他海山吧。海山继位,史籍记载此时已是“帑藏空竭”。1309年,此时至元钞已虚发1千万锭以上,严重贬值,实在流通不下去了。
1311年,海山薨,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仁宗即位后革新政治,颇为振作,他最大的功绩是恢复科举,崇尚汉学。不过,蒙古贵族实在没什么文化,反正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儒、释、道都是好东西,照单全收,“三教合一”的社会理想就此提出。
但在币制上,仁宗就不合格了。仁宗禁铜币、禁金银民间交易,重铸至元钞版,这些都不是仁宗错误的地方。仁宗最大的错误是太急了,甚至连钞版都没做好就开始印刷钞票。昏钞和伪钞开始泛滥,昏钞就是印刷不清楚或者损坏的钞票,本来昏钞可以到官库倒换,但是很多官吏希望靠此谋利,昏钞根本换不出去。伪钞就是假钞,元朝钞版用铜,很容易伪造,他所用的钞版竟然是木头,伪造更容易,最后伪钞数量很有可能已经超过真钞数量。
尽管如此,海山和仁宗统治的9年,仍然是能跟诸代明君相比的9年。1320年,仁宗薨,此时距离朱元璋出世仅剩8年时间,元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仁宗之后,又经过几代帝王角逐。
1345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得到了一个噩耗:黄河决口了。1345年、1346年、1348年黄河三次决口,最终改道。
作为皇帝,总不能看着黄河泛滥,淹死了还好,淹不死就会成为流民,那才麻烦。反正要饿死了,干脆就抢,抢富户、抢官府。总之,有什么抢什么,一般来说,大规模流民是朝代灭亡的开始,也为农民起义准备了充足的兵员。
妥懽帖睦尔对元朝人民发出了号召:一定要根治黄河!1351年,朝廷派工部尚书贾鲁以总督河防,具体工作,就是把黄河弄回老河道里去。这可是大工程:仅役徒就15万人,还有2万士兵帮忙。17万人,要吃、要喝、要住,修河是要钱的,而元朝税制是出名的烂泥,根本没钱。
妥懽帖睦尔想解决经费问题,方法是改行钞制。黄河工程动工当年发“中统交钞”,说白了就是以新钞兑老钞,以少兑多,同时铸“至正之宝”铜币。铜币第三次出现在元朝历史中,不过妥懽帖睦尔实在不该同时印一堆中统交钞,两种货币同时流通,铜钱会被人们放到橱子里,留下一堆没用的废纸。而且“中统交钞”的发行量实在难以恭维,这里没有列出印钞数量,因为各种史料出入实在太大,不过物价上涨的记录却比较一致:总的来说,1351—1355年大都粮食价格上涨应该没超过1000倍。
役徒大概根本吃不饱,于是工地上开始流传一句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51年,有人在河道中挖出一个独目石人(是不是有人自己埋进去的,无从可考)。借此机会,张士诚、刘福通、徐寿辉一干人在工地上拉起了红巾军,挑动黄河天下反!
很快,张士诚占江浙,此地钱粮收入占朝廷的40%;刘福通占河南,此地钱粮收入占朝廷的20%……元朝已经岌岌可危。
此时,中统交钞只能在都城大都附近流通,货币抢劫能力已经很有限。大都百姓不是白痴,很快,都城民间罢纸钞,开始以货易货,实物货币再次出现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1357年,大都再设便民库,换发昏钞,竟然没有人光临,元朝彻底崩溃了。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同年妥懽帖睦尔逃奔上都(今和林),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