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柏林电影节上,为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的王全安颁奖的是余男,在颁奖前,她说:“这个世界真得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话语里藏了《团圆》的片名,也影射他们两人的生活轨迹——三年前凭《图雅的婚事》得到金熊奖的时候,他们还在一起——然后是得体的拥抱、各自接受采访对对方进行褒奖。两个人虽然分手,但却没成陌路,依然能够温和注目,落落大方地谈及彼此。
这种结果毫不意外,人在做出最初的选择的时候,就已经为将来的一切走向埋下了伏笔。据说,王全安在十一年前选中余男出演《月蚀》,是因为他在电影学院路过一间教室时,看到老师正在批评全班学生,“其他人埋头不语,惟有一个女孩子昂头注视,目光里全无惧怕”,那正是余男,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余男正在和老师据理力争。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有价值的,是甚少出于私利的,即便他们的感情后来超出工作关系,但余男的成就证明了他动机的纯洁性,证明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冲着别的目的去的。在当下的电影环境里,这样的自信,简直是惊心动魄的。
人们常常将他俩和张艺谋与巩俐进行比较,事实上,他们两对颇多相似之处,比如,柏林电影节都是他们的福地,巩俐和余男都扮演过底层妇女2000年,张艺谋携《我的父亲母亲》赴柏林参赛,担任评审团主席的正是巩俐,而那次,张艺谋得到的也是银熊。而王全安和余男也不避讳承认这种相似,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肯定张艺谋:“《三枪》不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另一个则负责夸奖巩俐,在无数次采访中表示,巩俐才是她学习的榜样,是她的目标。而这种赞美的最核心部分是巩俐的成功方式:“我觉得最好的就是以她这种体面的方式赢得世界,而不是以其他卑贱的方式。”
中国影人所欠缺的,恰恰是这种体面的方式,“泼墨门”最令人心惊之处也在这里,它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影人在立身处世的方式上,和上世纪的长三堂子工作人员并无区别,在人际方式上也毫无进步,这种事披挂着娱乐的外衣,却给社会以结结实实的创伤。
王全安和余男却属于疗伤系,他们昭示众人的、努力奉行的是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结结实实的工作、温和正常的感情,作品内容也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现实,这种方式也照样使他们获得了成功。尽管这种成功还不够普遍,但至少印证了它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