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何以变身“毒坚强” 京华时报 2月3日 作者 李泓冰
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上传来一个惊人消息:2008年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并没有被销毁,而是流入市场。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都涉及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新华社 2月1日)
京华时报一评
当初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中国乳业,几乎所有乳业公司无一幸免,上上下下震惊莫名,痛定思痛,各种举措堪称雷厉风行:拘拿犯罪嫌疑人、撤换政府相关责任人、广泛检测国产乳制品并迅速公布结果、宣布停止食品企业的免检资格,并着手调查质检部门人员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更接连出台新法规、新政策,严格监管程序、更新检测手段……这一切,曾让消费者稍感亡羊补牢的欣慰。怎么?才一年多,刚刚扎紧的篱笆就有松动迹象了?
一次又一次地倒下,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这“三聚氰胺”是否该被冠以“毒坚强”之名了?
咱们向来不缺运动式的清理整顿,而且运动式的管理方式与执法方式,已成“中国特色”,被各行各业的“毒坚强”了然于胸:“运动”没啥可怕,如一阵风来而复去,再大的动静,再大的风力,刮过了也就结束了。避过这阵风头,各界“毒坚强”、“假坚强”、“黑坚强”就纷纷重出江湖,弹冠相庆,还是一条条“好汉”。假冒伪劣久禁不绝,其因正出于此。
于是,狙击“毒坚强”的方便之门也就时常半开半闭,以方便各路“三聚氰胺”幽灵般来去。法律却永远成了一张包不住火的脆薄纸张,被各个利益集团和宵小之徒的欲火疯狂吞噬,浑然不管“中国制造”的名声毁于此,官场的清誉污于此,消费者的信任垮于此。
于是,当听到“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从今天起在全国范围内对流通、生产环节的乳制品进行全面检查”的新闻时,就忍不住如履薄冰地想问上一句:这一次,我们能欣慰多久呢?
现代快报再评
“三聚氰胺”重出江湖,令善良的人们吃惊。真是难以让人相信,性质这么恶劣的事还会再次发生。但是制度环境不变,丑闻的发生就会有必然性。奸商心之黑是普通人难以想像的,只有对奸商严惩不贷才能杜绝他们的侥幸之心。
如何杜绝“三聚氰胺”卷土重开,从制度上讲,一靠政府对公共食品安全负责,加强监管,地方政府如果将保护本地企业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那就严厉问责;如果监管部门失职渎职就依法查办,而不是风头一过,易地做官;二靠消费者依法维权,获得应有的补偿,而不能像“结石宝宝”索赔那样不予立案;三是切实落实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和评论权;以上三条得以实现的条件即第四条:法大于权而不是相反。
这四条做不到,毒坚强不仅死不掉,而且还会出现变种,这决不是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