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好书快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安分的太学生曹操
· 来自赌球公司的一份账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安分的太学生曹操
  [内容简介]

  千古骂名,全然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身上,一个于万民有利、使生灵免于涂炭的人身上,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你所读的、你所知道的所谓“历史”,可能本来就是假的,而且假得离谱,假得出奇。

  在这里,你会读到一段真的历史,看到一个真实的曹操。

  [上期回顾]

  因为有夏侯渊站出来扛罪,曹操终于从监狱里出来了。而经历过这件事,曹嵩决定要挑一个强硬的人做家族接班人,以维护家族利益,那个人就是曹操……

  在曹操十三岁的时候,三十六岁的汉桓帝刘志驾崩了,距他亲自指挥诛杀梁冀一族夺回政权只有八年。

  刘志驾崩第二天,以太尉陈蕃为首的内外朝官员一致尊皇后窦妙为皇太后“临朝”,主持帝国的工作。在太尉陈蕃和皇后的老父窦武一手策划下,河间王刘开的曾孙、解渎亭侯刘宏登上皇位,这就是灵帝,时年十二岁。

  陈蕃和窦武联手之后,势力很强大,朝野上下无不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一鼓作气,铲除日益不得人心的宦官集团。但是,在这一轮拼死较量中,宦官们再次占得上风,陈蕃、窦武被杀,以曹节、王甫、侯览、张让为代表的新一代宦官重新把持朝政。

  大约是在刘宏登基前后,曹嵩重新回到了洛阳,随后目睹了陈蕃、窦武被宦官诛杀的事件。此时距离他守孝返回谯县大约已有十年。

  这时,朝廷中有大批官员因为受到陈蕃、窦武事件的株连而被罢官。宦官们不断以灵帝的名义发布新的任命诏书,当然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心腹和亲属,同时,还有胡广、桥玄这样政治上相对温和的人。曹嵩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大司农卿的,这个任命远远超出了曹嵩的预期。

  曹嵩被宦官阵营重用,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近年来的多次流血事变中,他都是局外人,与各派没有瓜葛;二是朝廷官吏短时间大量减员,虽然也任用了不少亲信作补充,但维护帝国的正常运行更需要一些专业型官员;三是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尽管曹腾已去世多年,现在的宦官大多与曹腾没有多少私人来往,但作为前辈,曹腾的威名仍在。

  大司农卿是九卿之一,正部长级官员,负责帝国的经济工作,涉及面很广,农业、水利、仓储、手工业、商业流通都管,同时还是帝国的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除皇室之外的财政支出都由大司农卿来调配。从灵帝永康二年(168年)开始,曹嵩在这个职位上供职多年。

  熹平元年(172年),曹操即将年满十八岁,曹嵩决定让他到洛阳来,进入太学读书。于是,曹操第一次远离故乡谯县,来到了京师洛阳。

  作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各级公职人员的培养基地,太学是所有读书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太学归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管辖,太学的老师称为博士,太学的校长称为博士祭酒。“祭酒”一词,就是在社交活动中担当首席的那个人,如“军师祭酒”,就是首席军师,也就是参谋长。

  太学招生实行推荐、考试加保送的办法。地方上以郡为单位可以推荐本地优秀学子入学,有固定的名额。此外,在当时组织的一种明经考试中,凡取得优异成绩的,也可以入太学学习。保送的对象是公卿官员之子,规定品秩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送一名子弟到太学学习。曹操入太学,走的就是这条路。

  从熹平元年(172年)到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一直在太学学习。这里的教育完全按照儒家经学标准模式进行,重点讲授五经,又按五经家法的不同,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修方向,类似于不同的系。这些系不教别的,教的都是经学,太学其实就是经学院。

  但曹操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偏科生。在校期间,他的兴趣一是博览杂书,另一个就是广交朋友。

  这个高干子弟,亿万富翁家的长子,从沛国谯县来的小个子青年,以他的爽朗、率直、慷慨和好交往赢得不少同学的好感,很快成为太学里的活跃分子。这些同学有依靠家庭背景入学的,但也有不少是全国各地推荐来的优秀青年,能跻身太学,个个都不简单。关于曹操的太学生活,史料实在太匮乏,但从零星的记述中,可以推测曹操在此期间可能接触过下面这些人:

  王俊(也写作王隽),字子文,汝南郡人。他与曹操关系最好,上学期间曾经结伴远游。后来,王俊避乱到荆州刺史部的武陵郡,曹操征刘表时他刚好去世,曹操曾经亲自到河边祭奠他。

  周颀、周昂,来自于会籍郡的周氏家族,这个家族在扬州刺史部有一定势力,多年以后,他们在关键时刻曾支持过曹操。

  刘勋,字子台,瑯玡郡人,后来曾做过沛国建平县长、扬州刺史部庐江郡太守等,最后归附曹操。

  许攸,字子远,南阳郡人,也是一个活跃分子,交际很广,后来与袁氏兄弟关系尤其密切,官渡大战时从袁绍阵营投奔曹操。

  张邈,字孟卓,东平国寿张县人,家境富裕,年龄稍大,是一个侠士,一边上学一边交结各路英豪,后来与袁绍、曹操的关系均很密切。

  还有一个人,曹操总想结交他,但没有成功。这个人叫宗世林,南阳郡人,是太学里的学生明星,曹操主动找他想交朋友,但他却对这个宦官养子家的后人不感冒。

  在一次聚会上,曹操和宗世林都在,曹操一直想跟宗世林说话,但没有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离席,估计是上洗手间,曹操抓住机会跟上去,拉住宗世林的手,想与他交往。但宗世林一点情面都不留,表示拒绝。

  这件事在曹操的心里产生了伤害。越是心里自卑的人,越渴望别人的尊重。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曹操当了司空,让人把宗世林找来,接到许县。曹操说:“这一回可以交个朋友了吧?”宗世林回答:“松柏之志犹存。”

  曹腾的生前好友桥玄此时担任司空一职,是外朝的领袖之一。因为祖上的关系,曹操到桥前辈家去得比较多,桥玄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器重。

  桥玄字公祖,是梁国睢阳县人,他是从县政府科长(功曹)一路干上来的实务型官员,一生廉洁自守,自己虽身居要职,但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人沾光做上大官。

  桥玄还善于评点人物,在清议界拥有一定声望。桥玄第一次见到曹操,就觉得这个青年很不一般,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现在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桥玄还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意思是: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这是极高的评价。显然,一个六七十岁的大名士兼朝臣领袖,不需要对一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表示恭维,桥玄的确看出了曹操身上与众不同之处,他对时局的判断,以及对曹操未来发展的判断,在以后都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桥玄作为清议界的权威之一,不是徒有虚名。

  当时还有一个名士特别赏识曹操,也愿意在死后“以妻子儿女相托”,这个人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儿子李瓒。

  获得了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推介,曹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桥玄认为还不够,他建议曹操应当找清议界最负盛名的汝南许氏兄弟,通过“月旦评”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桥玄为此还给许氏兄弟写了一封推荐信。此外,曹操还得到了名士何颙的高度评价。

  太学期间的生活是忙碌的,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两年过去了。举行完秋射大典,曹操这一批太学生就要毕业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