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5版:今日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发改委承认“听证会”有问题
· 检察长述职述廉
别忘了人大
· 听专家的,不要再迷恋听证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听专家的,不要再迷恋听证会
  今日嘉宾

  余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乔新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葛守昆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半个月之内连发6文对听证会制度进行“自辩”,突又表态说这个制度有问题,我们都感觉到了“问题”,但是专家看得比我们更深。

  如何看发改委态度转变

  主持人:从一味地对听证会制度进行维护,到态度大转变,是不是一大进步呢?

  余晖:一言难尽。这些年,政府接连出台了几个制定价格听证会办法,从办法的制定和法律文本来看确有进步,但落实到实际,对于关心听证的人来说,还有很多纰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不是都按法律规定来做了呢?用法律条款来追究责任了吗?从来没有对违反听证会制度的行为进行干预,或对程序上的错误公开指责。

  主持人:在承认听证会制度有问题之前,发改委连发6篇文章,这些文章回应了一些批评或质疑,也做了解释,但有的地方也给人不客观的感觉。

  乔新生:发改委发表的这些官方文章,用个准确的说法,它们叫政府说帖,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时事评论,因为载体等不一样。政府的说帖,历史上用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如有关部门连续发表文章,或用一篇文章系统回答疑问,有时也刊发到媒体上,做这种官样文章已是老传统了。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从6文到“承认错误”一文的过渡?

  乔新生:我注意到了,发改委的这些文章估计是价格司的一些年轻处长写的。这些文章值得讨论,一方面,代表官方,另一方面,并不属于公文格式,还带有个人情绪。这些文章形式上是职务行为,实质上是发改委部分领导发表的个人意见。有一篇文章谈到,掷矿泉水瓶恰恰说明听证会是没有“猫腻”的,这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当然,我们在解读这6篇文章时,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看到其宣传听证会制度的良好初衷。

  最关键是材料公开吗

  主持人:余教授如何看听证会材料的公开?

  余晖:就价格听证的内容而言,文件规定了相应资料的公开,但是具体的资料只有听证代表能够看到,公众是看不到的。关于污水处理费,假定现有的成本是合理的,现在要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来,大家现在环保意识很强,可以接受这个,但是反过来,大家也会问,原来的成本是否合理,现在企业价格是否合理,如果原来的成本就高,当然可以对价格上调幅度进行要求,甚至不按你的要求调呢?或者干脆说不用调呢?大家是有这个权力的。城市供应用水,成本本就应该公开,平时就应在网上公示,即使过去不公开,听证之前也应该公开。

  主持人:在公开的时间上应该有何要求?

  余晖:新规定要求“听证要点提前15天公布”,对听证代表来说,也是不够的,因为不全是懂行的,这点时间拿到手来不及完全吸收。对这个问题,就需要社会上更多的专家来支持,由其对成本的构成提出看法。美国听证一般是提前半年或几个月,就把有关资料在政府网站公布。我们不要把时间弄得那么紧。现在,酝酿涨价的时间远比进入听证程序的时间久。

  主持人:听证会惹来太多争议,这个会到底应该怎么开才好呢?

  葛守昆:如何开好听证会,说到底是形成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应多听意见,多反映民意,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反映。不同利益群体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就不可能每个人都接受听证的结果,还是要站在客观角度,多听意见,形成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结果。如果不这样,听证会就有问题。

  主持人:发改委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听证会有关材料的公开,您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吗?

  葛守昆:这个是基础,不是全部,关键还是要平衡好各方关系。

  主持人:如何平衡?

  葛守昆:就某一项提价而言,由于成本上升无法运营,应该提价,如果作为消费者大多数人也能接受,那就是合适的,但同时应该考虑到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后,应该对其进行补贴。

  听证会还值得期望吗

  主持人:说到听证会,今天我们还能怎样寄予希望。

  乔新生:不要对听证会抱有太多奢望。听证会作为政府行为,只是咨询会,听证会的花再好,也不可能开得漫山遍野,不可能形成锦绣江山。

  主持人:如果把注意力从听证会上移走,那应该放到什么方面呢?

  乔新生:我1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民主决策必须重视人大的作用》。我的看法是,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上,不要在听证会上做文章。

  主持人:发改委表态说今后要进一步公开,比如进行网络和电视直播,您对这个怎么看?

  余晖:其实,2001年左右,听证会办法刚出来时就有直播了,记得是广东关于春运公路价格听证的,当时就有电视直播。 2002年关于铁路价格听证,我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过评论,当时也有直播,但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听证直播。在听证会已成了“涨价会”,成了花瓶的时候,2008年修改价格听证办法为什么没有把“直播”的要求写进去?发改委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了问题就出来表态。表态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写进法律。主持人 刘方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