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新增院士超八成为现任官员,是17日一条重磅消息,网络热议自是不必说,而公众恐怕最关心的也是作为院士自身的感受,为此,记者昨连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
记者:您注意到“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的新闻了吗?您作为院士如何看?
何祚庥:我注意到了。看看资料,有的当选院士是所长,不能简单说是官员。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官员,而要看是因为科学贡献选上的,还是因为他是官员才选上的。
记者:那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这样议论,而媒体上也在这样说呢?事实上,在当选的院士中确实有不少是官员,也许只是比例的问题,作为一个群体,院士官员还是长驱直入了。
何祚庥:选官员做院士,有这个情况,但有一些人并没有被选上,比如一些所长。为什么会有“大部分是官员”的错觉呢,相当一些官员喜欢任命学者去当这个官,喜欢任命院士当较大的官,问题是这个院士不一定有当官员的才能。有的做学问不错,但做官员不是很好。做官有做官的素质,官要受欢迎,就不能只看上面的,而是要很好地反映百姓意图。只听上面的意图不行,因为上头有的意图是随便说的,而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有的去做官不具备当官员的这个素质,拿着鸡毛当令箭。做官出身的反而没有这个毛病。
“学而优则仕”,确实有这一点情况存在,所以也造成相当多的人对院士产生这样的看法。
记者:有的人在怀疑院士选拔机制有问题,您怎么看?
何祚庥:大体上的选拔标准是很严格的。选拔中有歪风,这是不对的,但是说所有人都这么做也不见得。
就拿工程院来说,从官员中选的就不多,数学物理学部选的院士当中一个官都没有。
记者:但官本位还是存在,是这个意思吗?
何祚庥:官本位存在。现在,提高一个学者的社会地位,不是靠其他,而是给他送个官,好像这才是最大鼓励。你看现在大小会议,讲话时都是官员排在前面,但大都是空话,实质性的话都是学者讲的,而到了媒体报道时提到论点什么的,提的是官员的讲话。在国外不是这样,国外的知识分子的地位是高于政治家的。
记者: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则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现象是一种必然,无非是受中国人骨子里‘官本位’文化的影响”,这个和您对官本位的认识有接近之处。
何祚庥:在有关院士的一些问题上,顾海兵关于院士的讲话大都是错的。我和他有过争论,举个例,他说好像美国就没有院士,其实美国是用的词不一样,美国科学院院士有数千人。
记者:从官员中选拔院士,或者让院士当官到底好不好?
何祚庥:也不能因为他是院士就不能当官。我看徐匡迪的上海市长就做得不错。当然,的确不能认为学问做得好,从政就一定好。
记者:也许该关注一下高校官本位的现实。
何祚庥:学院相当一些人愿意去做官,这个情况也有,因为容易当选院士,学院里容易优先推选官员候选,这不能说没有受到官本位的影响。
快报记者 刘方志
何祚庥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以及对经济、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使之近来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被称为“两栖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