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滑稽戏与上海渊源深厚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顾问王涌坚告诉记者,周立波表演的这种滑稽戏在南京曾一度非常火爆。南京表演最早的滑稽戏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在南京大中桥附近的升平剧场演出过。那时滑稽戏还没有专门的称呼,属于文明戏的一种。文明戏中有专门表演滑稽的角色,相当于戏曲中的小花脸,专门插科打诨以活跃气氛。滑稽演员除了在剧中抓住一点尽情夸张逗笑观众外,还在演出前和间歇时串演一两个滑稽小品,称为“趣剧”,这就是滑稽戏的雏形。
上世纪20年代以后,滑稽戏在南京活动时,曾分别用过趣剧、独脚戏、滑稽京剧(什锦歌剧)等名称,代表人物有田晓菁、汤慧声、顾春山、夏悲天、周天愁等。他们基本都来自上海,上演的剧目有《火烧豆腐店》《一碗饭》《小山东到上海》等等。
王涌坚介绍说,滑稽戏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人说唱,就是像现在上海周立波这种一个人演一台戏的方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独脚戏。独脚戏在南京又有“南方相声”之称。一些独脚戏演员常常跟相声演员同台演出。
据资料记载,目前已知的最早传入南京的独脚戏时间是1936年,由顾春山(又名小春山)从上海带到南京。但又有一说是独脚戏在1930年就已传入南京,由一位叫尤因声的滑稽戏艺人传入。资料还记载,1936年1月,南京中央游艺场(即现在的中央商场二楼)开业,请来了上海独脚戏艺人顾春山、薛玲巧、杨天笑、小笑灵等人来演出,备受欢迎。
王涌坚说,滑稽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多人同台表演。多人表演的滑稽戏跟话剧差不多,所以刚开始滑稽戏是跟话剧归为一类的,是一台大戏。但滑稽戏与话剧不同的地方是,话剧说的是普通话,表演也比较周正,而滑稽戏说的是方言,不仅只是说话,还连说带唱,而且表演得非常夸张,动作搞笑,极具喜剧效果。
滑稽戏演员最爱傍“首都电台”
王涌坚说,当时的滑稽戏演员大多是通过在电台演出来扩大知名度,因为电台是当时最先进、影响面最广的传播方式,比在茶社、剧院表演的效果要好多了,当时来南京表演的大多都以能进“首都电台”表演为荣。
正因为出名不容易,所以虽然南京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不断出现滑稽戏,但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剧团,大多都是“明星走穴”形式过来表演的。一直到1947年春节后,在南京已经小有名气的顾春山、徐天灵才在南京合办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春灵剧团”。没多久,又有两名滑稽戏演员汤慧声、戴笑玲合办了“声玲剧团”。他们都通过当时的首都电台、金陵电台播唱滑稽戏节目。
到了1948年的时候,春灵剧团解散,顾春山和声玲剧团的汤慧声、戴笑玲合档为“春声剧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天,汤慧声、顾春山还参加了南京举办的庆祝开国的玄武湖游园大会。在大会上,他们两人说唱了两个剧目,一个是《开国盛典》、一个是《白皮书》。
《马路天使》布景师加入南京滑稽戏团体
南京的滑稽戏虽然很受市民欢迎,但演员很少。于是,在1951年8月,南京市军管会文艺处成立了一个南京市通俗话剧团,就将当时南京表演滑稽戏的演员也招收旗下,当时的处长郑山尊还让汤慧声、顾春山负责到全国各地区招收演员,并贷款伍佰万元(旧币)作为筹备经费。汤慧声和顾春山就来到上海滑稽戏发源地招人。
但是,在解放初期,因为政局还不太稳定,滑稽戏不太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且滑稽戏只是附属于话剧团下的一个分支,所以当时滑稽戏演员大多演出的也是一些反应政治话题的话剧剧目,如《生死同盟》《大家一条心》《第二个春天》等等。即便这样,滑稽戏还屡遭禁演。比如1955年5月,当时正值“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创作《第二个春天》话剧剧本的芦甸也成了批判对象,所以《第二个春天》被勒令停演。汤慧声还因此被公安局拘留审查。
直到1956年10月,话剧团更名为南京市实验话剧团,这一年上海举行了滑稽戏汇演,滑稽戏得到了肯定,剧团内的原滑稽戏演员于是开始讨论恢复排演滑稽戏的事情。在这一年,话剧团还招收到了很多创作、演员和布景人才,比如申良、鲁正、张弘、马瘦红等,其中马瘦红就是著名电影《马路天使》的布景师,他后来对南京滑稽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京滑稽剧团红遍半个中国
从1957年开始,南京市实验话剧团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滑稽大戏,迎来了南京滑稽戏的第二个春天。剧团还到全国各地演出,演出大受欢迎。剧团在广州演出的《阿Q正传》连续演出了一个月,广受各界好评,广州文艺界还为此举行了座谈会,高度评价了该剧的演出。《阿Q正传》的舞美设计就是马瘦红,汤慧声在里面饰演了赵太爷。
《阿Q正传》演出成功后,回到南京,市委批准将原剧团分为两个剧团,分别成立了南京市实验话剧团和南京市实验滑稽剧团,滑稽剧团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剧团。7月初,剧团正式定名为南京市滑稽剧团,团长由顾春山担任,汤慧声为副团长。接着,滑稽剧团迎来了他们事业的最高峰。剧团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先后到过武汉、长沙、广州、梧州、南宁等地巡回演出。剧目主要还是《上海小姐》《三毛学生意》《苏州二公差》《人人要脸》等。演出场场客满。
王涌坚说,南京的滑稽戏首次打破了滑稽戏有区域限制的禁锢,因为滑稽戏本来说的都是吴方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经过他们改良后,南京的滑稽戏不仅走出了吴方言区,还走向了全国各地,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吸取当地的方言特色,所以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赞誉。有资料统计,南京滑稽剧团从建国后开始,总共到过11省、46个市演出过,这点是其他滑稽剧团都无法比拟的。
在南京演出时一位观众笑掉了下巴
王涌坚说,在各地巡回演出时,有次剧团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说有一次剧团在南京演出《上海小姐》时,有位观众因为笑得太厉害,不小心把下巴笑掉了,只好跑到医院去治疗。但这个人下巴接上去后又跑回剧场去了,怕错过后面的好戏。滑稽戏的魅力可见一斑。
1959年4月,南京滑稽剧团创作了一部《火锅为媒》的剧本,这部剧是根据过去文明戏《描金凤》中的一折改编的,讲述的是姑苏名医钱志节妻子早丧,与女儿玉翠相依为命,恶霸汪宣垂涎玉翠的美貌,想娶为妾,于是将钱志节骗到家里,用酒灌醉,趁他迷糊之际,指着桌上的“火锅”作为媒证,骗得婚约。钱志节回家后,玉翠得知消息抵死不从,请邻居的寡妇许四娘假扮玉翠与汪宣拜堂,然后率乡亲到县衙状告汪宣“抢孀逼嫁”。知县已经暗中受汪宣的贿赂,本来想偏袒汪宣,但察觉到王书吏已经知道内情,为保住自己的前程,只好判定汪宣以火锅为媒的婚姻无效。
这部滑稽剧本是由汤慧声、陈廉等滑稽戏演员自己创作的,马瘦红担任了美术设计。在1959年6月首演于南京,后又到各地巡演,演出了近300场。8月在上海的宁波大戏院演出时客满了一个月。
该剧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之一,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在接见外宾的时候都看这部戏,影响很大。并被评为了“十周年国庆优秀剧目”。
南京滑稽剧团的盈利曾达“天文数字”
1961年11月,南京市滑稽剧团由全民所有转为集体所有,这个转变要求剧团必须自力更生,但同时单位的演职人员可以根据当年盈利获得分红。王涌坚说,这个转变在当时来说对滑稽戏绝对是好事,因为滑稽戏是当时大受欢迎的剧目,当时南京所有剧团中滑稽剧团的收益是最好的,他当时在南京话剧团工作,但他们的收入远不如滑稽剧团。
据资料显示,到了1966年6月之时,全团固定资产已经达到25万元以上,并有结余资金4万元,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1962年,滑稽剧团改编的《财迷》一剧又大获丰收,当时在南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剧目上演后反响热烈,连满99场。
南京滑稽剧团影响如此巨大,甚至还一度被人挖角。王涌坚说,在1963年7月,南京滑稽剧团到安徽合肥的江淮大戏院演出新剧《无所谓》,连续满场一个月,《安徽日报》第一版还发表了题为《笑的艺术——评汤慧声的表演艺术》的文章,同时还刊登有评论顾春山等人表演艺术的文章。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葆华在观看了《无所谓》的演出后,就指示当时的安徽省宣传部长赖少其,希望把剧团留在安徽,成立安徽省滑稽剧团。剧团把这件事向南京市文化局汇报后,南京市文化局当然是表示不同意了。
南京滑稽戏能再创辉煌吗
南京滑稽剧团如此受欢迎,为什么现在我们基本上听不到它的任何消息了呢?当年那些滑稽艺人都去哪里了呢?
王涌坚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1966年,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南京滑稽戏表演进入停滞状态。1969年7月,南京滑稽剧团被撤销。汤慧声、顾春山等11位滑稽戏演员都被迫退职,发了6个月工资后,就被下放到农村务农。
文革结束后,下放人员在1979年5月全部调回。7月份,南京市文化局成立了南京浦口曲艺剧团,演员就是原来南京市滑稽剧团和南京市曲艺团的下放人员。浦口曲艺剧团曾在南京军人俱乐部上演过《南北相声会》,还赶赴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演出。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南京浦口曲艺剧团又被撤销,演员不知去向。
滑稽剧团的老演员都去了哪里呢?浦口区文化局局长卢厚今告诉记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最为遗憾的是,这些老艺人都没有传人。一度兴盛的南京滑稽戏就此无疾而终了。
王涌坚则告诉记者,如今,一则老艺人大都不在了,二则当年南京滑稽剧团创作的那些经典剧本都不知流落到了哪里。因此,南京滑稽戏领域,想出现周立波这样的人物,可能性几乎是零了。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戎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