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言,该说些什么?怎么说?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近日,南京市对网络发言人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培训。作为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曹劲松参与其中。星期柒新闻周刊和曹劲松进行面对面对话,请他介绍网络发言人培训情况,并为南京网络发言把脉。
不能及时答复一定要表态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们刚刚对各个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进行了培训,请问培训主要是什么内容?
曹劲松:是一个板块化的培训,有理论性的,比如,叶皓部长主讲的《正确看待网络监督,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上海交通大学的谢耘耕教授主讲的《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管理研究》;也有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由人民网舆论监测室主任祝华新主讲的《网络公共舆论事件及应对》,我主讲的《如何做好网络发言人》;还有西祠胡同的负责人刘辉,讲了在社区网站上,网帖有何特点,以及网络发言人如何在社区论坛上和网民进行沟通。
这是第一期,今后每年都会组织这样的培训。因为网络一直都是变化的,相关培训、总结、经验交流不可能一次到位,我们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认识。今后的培训会侧重于网络发言的案例总结。
星期柒新闻周刊:能否讲讲对于网络发言人的具体要求?
曹劲松:对网络发言人有“两个24小时”要求,一个是政府资讯形成后24小时网上发布,另一个就是对于网民向政府提出的问题、咨询、意见、建议等原则上要24小时回复。这个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作为民意沟通渠道的交流性的回复。
我们在网络发言人培训中一再强调,遇到不能及时答复的,一定要把态度摆出来;目前正在实行相关措施的,可能还没有结果,但要把这个进程告诉网民。有人会问,回复比例低,并不是24小时回复,有没有什么处罚措施?在我们的推动期,最重要的不是处罚,而是让大家有这个意识,适应这个过程,掌握这种方法,让网络和民意的畅通渠道更加有效和完善。
网络发言人要学会倒“苦水”
星期柒新闻周刊:我浏览了一下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发现一些网民的提问还没有回复,主要是什么原因?
曹劲松:我们的网络发言人刚刚起步,要有个适应过程,我们也在督促相关部门的网络发言人。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你不说大家就会觉得有鬼,回避或者默认就等于承认,这在工作方式上要有一个根本上的变化。边做边说的过程,就是把工作进展置于公众监督的过程。
星期柒新闻周刊:我们在浏览网络时发现,现在网民意见提得最多的是关于城建、交通出行等问题,而像有些部门如发改委等则无人问津,那您觉得我们在设置网络发言人的时候,是不是在部门上也要有所侧重?
曹劲松:是的。关于城建、交通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涉及到整个规划、整个布局、整体方案的实施,所以回复起来难度比较大,有时不好就事论事,就一条路的交通来回复。像规划、交通等问题有其本身的难处,但有难处不要紧,有了难处要说,比如要把涉及到多个部门、整体规划等具体情况说出来,不说难处大家觉得你不做。网络发言人也要学会倒“苦水”,把不好处理的、不好及时回复的原因讲出来,相信很多网友都能理解和支持。
政府和媒体都是为公众服务
星期柒新闻周刊:推出网络发言人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府与网民、媒体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那您觉得在政府、网民、媒体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曹劲松:我觉得政府和媒体的立场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公众服务,但角色不同。媒体以监督者形象出现,政府则是实干者,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政府是实施者,媒体是观察者和监督者,两者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
而网络则是一个宽松的意见表达平台,在网络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表意见,这种民意的汇集往往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力量。传统媒体此时又会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它对网络事件的介入、报道和评论,对事件的最终处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因此,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有效互动,再加上政府的及时妥善应对处理,就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最近“徐宝宝事件”的妥善解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