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学精神,人性比规范更需要坚守
· 剑桥善待霍金是武大的镜子
· 别老用“倒贴手法”治公车私用
· 房贷乱象乐了谁?伤了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房贷乱象乐了谁?伤了谁?
  【财经纵横之叶檀专栏】

  时近年底,各地收紧二套房贷,甚至首套房贷也受殃及,导致各地出现争上政策末班车的恐慌性抢购,甚至出现秒杀性抢购风潮。《现代快报》11月18日的报道就提到,南京房贷市场最近也乱了套。

  奇怪的是,本应体现政策一致性的机构和部门,却表现出惊人的不一致,传闻、澄清没完没了。

  国内房贷业务领先的建设银行公开表示,对首套房贷政策进行了细化和差别化调整,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信用等级,确定贷款者是否享受7折利率优惠。但媒体很快披露建行“相关负责人”的澄清表态,媒体报道有误,建行房贷政策没有变化,如果符合条件,信用良好,仍然可以首付两成、利率七折。11月15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向媒体表示,银监会关于一套和二套房贷政策均没有改变。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重申,银监会对于普通居民购置的第一套住房和改善性住房实行低首付、低利率,对于购买投资和投机性的二套以上住房,完全实行市场利率,而且首付提高到四成以上。这一政策,未见改变。

  甚至其他部门也纷纷参与混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离谱房价,骂也没用”,社科院则发表一年一度绿皮书进行预测。但该对税收优惠政策表态的税务部门倒是三缄金口,银监会的澄清则是澄而不清。

  于是,市场一片混乱,各自解读,揣测不停。解读之一,房贷收紧是挤压房地产泡沫的顺应民意之举,必然收紧;解读之二,如招商银行一位客户经理所说,“部分银行现阶段的收紧可能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因为房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优质信贷,向来是必争之地。加上银行信贷额度用得差不多,此时挑选客户,留住VIP客户是市场常态。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房贷从此让银行做主,彻底走上根据信用调节利率高低的市场化之路。

  说到底,房地产政策该紧该松,取决于明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如果实体经济上升、财政收入增加,调控房地产市场在情理之中,否则,调控房地产市场则会让地方钱袋和GDP伤筋动骨。

  并且,去年的房贷优惠政策是银监会以上层面做的决定。200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属于“改善型住房”的二套房贷享受首套房贷的7折利率优惠,其他的二套房贷“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按风险合理确定”。而在此前,2007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要求二套及以上房贷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须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再上浮10%。可见,要退出优惠政策,银监会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

  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一是对有关部门的调控有利,当房地产市场下挫影响投资与内需时,监管层可以对银行的“宽泛解读”眼开眼闭,当某些城市房价一年内涨了50%以上,监管层则强调改善型住房与二套房不可同日而语,再次关上二套房优惠利率的闸门。二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关联方有利。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仍是坏账率较低的优质贷款,在楼市泡沫崩溃之前,由于预期不明带来的房贷增长是银行重要的生财之道;对于房地产投资者则可趁恐慌性抢购风潮获利;至于对房地产开发商有利,地球人都知道,就没必要多说了。

  受损的是经济政策的信用,与没有投资能力的普通购房者。政策长期预期不明确,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恐怕吃不消。既要为节节上涨的房价发愁,又要担心明年优惠政策万一退出,购房成本更高。左顾右盼、摇摆不定,备受煎熬。

  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或者走市场化之路,监管层不应该害怕亮明观点,比如,明确让银行获得一定的贷款自主权,可以继续通过优惠利率拉住VIP客户,以大客户弥补中小客户的流失;如果监管层想以行政铁腕挤压房地产泡沫,就有必要明确房地产优惠政策存续期的指标,当投资性住房占比多少、房价收入比达到多少时,实行铁腕整治。这两条路都可以明确市场的预期,很可惜,预期至今未见。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