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教育乱收费问题看来是要“被解决”了
· “赃款投资算洗钱”是道紧箍咒
· 社会管理不是耐心极限试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社会管理不是耐心极限试验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煤价降了,兰州供暖不降价。新华社11月11日报道说,政府的决定“让很多期盼供暖价格能下调的人,彻底失去了信心”。

  信心?我不知道人们何以会对“暖气价格下调”产生信心。我觉得,像暖气这种社会基本保障服务,价格会是多高,很长时间以来,已不是一个信心问题,而是一个耐心问题。

  它是一个信心问题还是一个耐心问题,取决于政府有何种现实功能。你认为政府将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照顾居民的心情和感受,并维持基本的经营道义,那么你可以对煤价下跌后暖气降价产生预期。但如果这些物品的价格可以不顾居民的感受和经营道义,那么你的信心就是无源之水。现在的情况是,“调价空间”已经经常由“承受能力”而非物品本身来构成,它与你是否能够容忍挂钩,价格成为耐心的函数。

  在“承受力=调价空间”的机制下,说煤价涨了,暖气要涨,这是对的;说煤价跌了,暖气要跌,这是不对的。因为煤价也好,别的什么价也好,之所以能够影响到暖气的涨,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个好理由;之所以不能影响到跌,是因为它不再是一个好理由。一切只有“由头”的意义,真实的情况是因为你耐心很好,窝火而不愤怒;或者哪怕没有耐心,行动上却有耐力,所以你承受能力很强。

  “比较供暖成本与价格,供暖企业今冬采暖期仍在亏损经营,暖气没有下调的空间”,这难道不荒唐吗?供暖企业是不是无论怎么经营管理都可以,反正成本高了,可以通过价格来弥补?然而,维护供暖企业的经营,也可能只是个借口。新华社报道说,去年暖气涨价,“政府曾承诺,对于调价后仍存在的供暖企业成本倒挂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可一年过去了,新的供暖季已经开始,兰州的供暖企业并没有得到这一补贴”。这就是说,当地政府失信了。对一个失信的政府,寄予信心,未免太虚幻吧。

  政府没有完成承诺,就以煤价跌了暖气不跌来代替。钱进了政府的口袋,那一部分是锱铢必较的,过小日子的居民却要为政府的空言承诺再次埋单,你承受能力太强了,再委屈你一下也没事。

  说进了政府口袋的钱是锱铢必较,并不准确。例如,公车、公款招待、公款旅游或出国考察,是否还会锱铢必较呢?这里存在一个两极架构,取之于民锱铢必尽,用之于民锱铢必较。而另一方面,必然有人去花钱如泥沙的。今天,使用财政资金的人,谁还会“精打细算”。

  人们“承受能力”很强,所以政府觉得再加点码也没有问题。这就是说,社会管理实际上落于一种极限试验,一场关于耐心和耐力的极限测试。“彻底失去了信心”,重要吗?这不是一个基于人们信心的治理,而是一个基于人们耐心的治理,所以,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彻底失去了耐心”。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