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父亲写了25年的书,当仁不让,好为人师,有问必答。高老师看透世情人生,颠覆传统教育,道出家教真谛,指点天下父母先把自己调教好。书中的文字是议论怎样教育小孩的,不如讲,句句都在教育成年人,教育小孩的家长。《精养女儿实验报告》只是卖了一个如何教育小孩的概念,实质不是那么一回事,实质还是教育成年人的小杂文。世上本来没有坏孩子,坏孩子大多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因为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而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故而,坏孩子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
穿衣服的故事
女儿满18个月的那一天,我们把她送到了机关幼儿园。和别的家长一样,第一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总要关照几句,和别的家长不一样的是,我这样告诉她:“在幼儿园别什么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和爸爸妈妈一样,常常会把话说错的,你一定要独立思考,思考不清楚的,回家时可和爸爸交流看法。”
果然,这第一天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一天我夫人给我女儿多穿了一件衣服,在课堂上我女儿觉得太热,就把外衣脱下放在课桌上了。不料老师走过来批评我女儿说:“韵冽,你怎么把衣服脱下来呢?你看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把衣服穿好的,快把衣服穿好。”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女儿给我讲了这个穿衣服的故事。她说她不知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批评错了。我当即明确告诉她,是老师错了。借这个机会,我就跟她讲了人为什么要穿衣服的道理。人是高级动物,不像野生动物身上长着毛,人不能靠身上的毛御寒,便只能用衣服保暖,还有,人可以“冷暖自知”。我为什么说老师错了?因为我实在觉得“你看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把衣服穿好的,快把衣服穿好”那句话实在是可怕。老师闯祸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和别人一样,随大流,而忽视自身的感受。
3岁会拨“114”
许多做家长的,大多以为3岁的孩子太小,并不刻意创造条件给“3岁的孩子”跟生人交流的机会。
在我看来,小孩的“小”,一方面是物理年龄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被我们大人看“小”的。很多事,大人要敢于放手让小孩去办。比如打“114”,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大人的事,不会让一个3岁的小孩去做。而我就不,我就把打“114”看成是让小孩跟生人说话的机会,看成是小孩成为社会人的开始。记得女儿28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她吵着要去看电影,我便对她说,看电影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打“114”,问清楚本市几家电影院的电话号码,然后再打电话到各家电影院弄明白所放电影的内容、时间、票价。不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114”的小姐听出询问者是个幼儿,居然说小孩别乱打电话,把电话一挂了之。为此女儿当场哭了,一时不肯再打,但过了一会儿,想想不打“114”就看不成心爱的电影,便鼓起勇气继续打,而且尽可能表现得老练一点。这次“114”的另一位接线小姐态度好一点,好奇地问我女儿“你多大了?”“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妈妈打这个电话?”女儿俏皮地说:“我今年28(那是她妈妈的年龄)。”接着,无奈地说:“是我爸爸逼着我打‘114’的。”于是她得到了影院的电话,接着又获悉影院告知的信息。初战告捷以后,她笑了,很得意。不久,她又学会了打“112”、“121”等查询电话。有一次,幼儿园一个女生和她比身高,女儿比不过她,便急中生智地说:“你会打‘114’吗?”
看来,让3岁的小孩打“114”不仅能提高其交际能力,使其早熟,且能增强自信心。
快乐的秘密是因为常说“对不起”
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拉着女儿的小手在一条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上散步。一辆摩托车突然冲上人行道把我撞倒在地,惊慌失措的驾车人连忙把我扶起来,并连声说“对不起”。我了解到,他是因躲避迎面而来的卡车才冲上人行道的,显然不是故意冲撞我的。于是我不仅接受了他的“对不起”,而且也回了他一句“对不起”,使他感动不已。事情过后,3岁的女儿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被他撞了,我们还要说“对不起”?我认真地讲出了我的理由。我说:首先他不是故意的,今天撞我实属偶然,不会再有下一次,所以接受了他的“对不起”,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他是故意的,那我们就要报警求助。其次,他撞了我,实际上我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假如他没撞我,他就不会那么惊慌,也无需对我说“对不起”,因此我对他说“对不起”,也在情理之中。听了我的这番话,女儿沉思不语。当时,不知道她是怎样理解的。
几个月后,我才发觉上述有关“对不起”的话对她起到正面作用了。女儿有一对既漂亮又值钱的玉镯,她挺喜欢的,真是镯不离手。有一次她表姐来我家玩,把她手上的玉镯取下来玩,不料一失手掉在地上打碎了。她表姐自然十分过意不去,连连抱歉。不料我女儿诚恳地说,我也要对你说声“对不起”,因为这件事破坏了你的心情,给你造成了一定的思想负担。从此,表姐表妹两个女孩更加亲热了。
别人无意间伤到了自己,已经说了“对不起”,我们欣然接受,就此了结,并反过来也说声“对不起”,体现的是大度和宽容。这实在是一种美德。鲁迅先生说过,他没有一个私敌,有的只是公敌。怎样才能没有私敌呢?我想,只要大度和宽容。女儿如今已成人。在我的记忆中,她从小到大,笑容常驻,我向她讨教快乐的秘密,她脱口而出:“是你那‘对不起’的教育,让我受用。”
自创“老师妈妈”的称谓
像小鸡喜欢跟着母鸡一样,上幼儿园的女儿一放学就紧跟着父母,尤其是跟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见我和她妈妈出门,她必定在第一时间问:“那我呢?”假如不带她一起外出,她就掉眼泪。
怎样才能让女儿从小就独立一点呢?我和她妈妈商定了一个办法——让她住到老师家去。为了便于她适应,我们先把她送到了姨妈家。在姨妈家,尽管姨妈、姨父都对她疼爱有加,但她还是少了许多活泼和笑容,不过也没有痛苦到哭泣的地步。姨妈家也有一个女儿,比我女儿大3岁。女儿见她“妈妈、妈妈”地叫,让妈妈满足她这样那样的要求,似乎体会到了叫“妈妈”的孩子要比叫“阿姨”的孩子亲昵一点,故而地位也优越一点,便改称“阿姨”为“阿姨妈妈”。虽然是掺了水的妈妈,然而毕竟和“妈妈”搭上了边,挂上了钩。“阿姨妈妈”的称呼,是女儿的创造,这一创造融洽了她和阿姨家所有人员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锻炼她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不久,我家按计划让她放学后跟老师回家,住到老师家去。老师有一个独生子,也比我女儿大一点。这回她老练多了,在学校叫老师,一到老师家,立即改口称“老师妈妈”,以拉近和“新妈妈”的关系。
女儿15岁离开父母出国留学,独立的生活过得很自在。这同她从小住老师家不无关系。
列车上的见闻
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起去徐州,列车上,一名女乘客向乘警报案,她的钱包在列车上失窃了。半小时后,小偷被乘警查出,随即小偷被命令脱去外衣外裤,伏在一张茶几上,一名个子很小但非常凶狠的乘警用皮鞭一下一下地狠抽那个被抓获的小偷,被打的人发出声声惨叫。这个场面正好离我和女儿的座位仅3米之遥,女儿吓得睁着惊恐的眼睛。
过后,我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圣诞节,来华讲学的艾贝乐夫妇与众邻互赠了圣诞卡,心情很好。为了点缀节日气氛,又在大门外挂上了风铃与花带,但时隔不久,这些东西都不翼而飞了,于是,门上贴出了这样一个“启事”:“这件圣诞礼物是我们在美国的女儿赠送的,取走的人,愿他能欣赏它,并和我们一起分享圣诞的快乐!”
这个故事,是我在《新民晚报》上读到的,读后十分感动。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尽管对方是令他们不高兴的小偷。
17年过去了,可我女儿至今还对那次出行记忆犹新,在新近给我的信中,她还提起过。或许,正是那些见闻和故事,有利于她学会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