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让全社会来监管,防开发商囤地”
· 可怕的暴利
囤地胜过囤金
· 潘石屹“倒地论”掀千层浪
· 上海迪斯尼渐近
三大悬念仍待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潘石屹“倒地论”掀千层浪
  老潘爆料

  ●在房地产界,“养鸡的不如倒蛋的”,囤地往往更赚钱。

  ●根据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的囤地现象非常惊人,囤地规模最小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有一家公司的土地储备规模甚至达到了151年。

  ●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我能了解的情况,差不多有三分之一。

  继9月底爆料有开发商土地储备高达151年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再次语出惊人。11月1日,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时,潘石屹称,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从来不盖房子,就是“倒土地”。而这些公司的数量大概占三分之一。这一观点遂引发激烈讨论。

  [专家]

  数据和判断需进一步推敲

  其实,这个观点也并非老潘第一次提出。9月29日,他就在博客中用“养鸡的不如倒蛋的”,来比喻中国房地产行业建房子的不如囤地的、倒地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俞明轩对记者表示,是否有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倒土地不建房”,界定可能有些困难。一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不太好界定开发商是否在囤地。“比如,开发商挖了一个坑,或者埋下两个桩,这算不算开工?”其次,关于有没有三分之一开发商这样做,谁统计的?样本有多少?

  俞明轩认为,需要对数据和判断进一步推敲,要保证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根据周围情况简单类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重光也认为,并不知道“三分之一”这个数据从何而来,而开发商囤地、倒地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开发商]

  三分之一显得夸大

  作为潘石屹的同行,有多位开发商对此观点并不赞同。

  “对于开发商的定义有误。”一家大型国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认为,只有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房地产企业,才能被称为是“开发商”。“不排除有部分资质较差的小公司会采取‘倒地’方式谋利,但这部分小公司本身并不具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眼光,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土地掮客’。”

  该人士称,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持续开发运作产品的开发商并不轻易转让土地,这主要还是缘于土地储备与企业发展规模。“从全国整体的开发量来说,‘三分之一开发商’的数值同样有待商榷。”

  上海城建集团房地产经营部副总经理施嘉霖认为,“倒地”现象并不能说完全杜绝,有多种原因。他说:“有些开发商拿到的土地成本较低,对于这部分开发商来说,鉴于当前土地价格持续上涨,转让之后的获利更具吸引力,便会采取转让方式。”

  [网友]

  潘石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对于潘石屹的说法,网友的反应也不尽一致:赞同的网友多半建议政府加大处置力度;也有网友认为,潘石屹的说法不太严谨,公开宣扬这个数据可能有其他动因。

  虽然今年潘石屹参加了多次土地拍卖会,但最后几乎空手而归。对此,潘石屹将其归咎于国企,而有网友则认为,潘石屹实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拿不到地,只是关于他自身利益的问题。

  该网友认为,将囤地问题引向国企,只能混淆视听,而真正有力的措施则是建立土地发展信息公开制度,全程公开土地项目发展的进度,从拿地一直到规划、施工开发、入伙,全民监督。“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制度,没有人实施。”

  据《第一财经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