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强拆大楼换不来规划的严肃性
· 实现同工同酬难在界定“同工”
· 水价改革必须跳出市场化迷思
· 让我们看一次成功的“降价听证”吧
· 品味“贪官落马,百姓过年”
· 借钓鱼执法漂白非法营运
· “建保障房与官帽挂钩”不能再等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3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水价改革必须跳出市场化迷思
  ■热点纵论

  在一轮又一轮寒潮竞相南下,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多城市酝酿上调水价”的消息更给人们增添阵阵寒意。网上的即时调查显示,85%以上的网民反对上调水价。“新一轮水价上涨势头不减,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消费者为何对水价政策心存疑虑?公用事业改革的出路又何在?”(10月29日《人民日报》)这些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在我看来,水价改革之所以效果不彰,甚至引发民怨,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跳不出庸俗市场化的迷思。什么叫庸俗市场化?就是把价格杠杆视为万应灵药,迷信一涨就灵,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资源配置。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个好东西,但如果将其庸俗化,就必然会犯下削足适履的错误。

  检点一下各城市上调水价的理由,无非是两点:其一供水企业的成本增加了;其二是节约资源。但这两个理由,其实都站不住脚。

  水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中国90%的江河湖泊水系均不同程度地被污染的情况下,水资源的有限性就更加突出;第二,在城市,清洁的水资源是被垄断的,市场选择机制是失灵的。

  不难想见,假如一味按照庸俗市场化的思路处理城市供水问题,那么供水企业甚至可以把水价提得比黄金价格还要高,水价完全可以像房价那样涨,人可以不要黄金,但谁能不喝水呢?与此同时,正像房价的上涨没有导致土地的“节约”,也没有导致居民住房的“节约”一样,水价上涨节约资源的效果也不明显——对富人来说,水价即便是翻上几番,也不会构成多少负担;而对那些大量耗水的行业,如洗浴业、洗车业、造纸业、高尔夫球场等,则一转手就可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也不会促使他们“节水”。

  简言之,按照庸俗市场化的思路处理城市供水问题,除了使城市中低收入的人群本来已经不宽裕的生活变得雪上加霜,使供水企业大捞一笔垄断利润之外,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不能使用水量有所减少——因为对于那些城市低收入居民来说,目前的水价已经使他们把用水量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基本上失去了进一步减少的空间。

  水资源的节约使用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一整套的措施来解决,包括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中水”的再利用设施,城市雨水的收集使用设施等,而不能简单地靠涨价。

  在跳出了庸俗市场化的迷思之后,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信念: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只能由社会统一来管理,其目标不是市场化,而是社会化。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措施,确保用水权利人人平等,确保正常的生活、生产用水,杜绝那些炫耀性、浪费性用水,这才是解开城市供水“死结”的最好办法。(郭松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