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人20余年写562本家庭档案
· 父女3人“黑暗”中编竹器谋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人20余年写562本家庭档案
  一生中,你能记得自己有多少个同事、总共领取了多少工资、到过多少城市、穿过什么材质和式样的衣服吗?这些问题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准确回答。因为我们可能记得人生历程中的一些大事,对一些繁琐的小事却漠不关心。但在四川泸县,有一位叫朱仕奇的退休老人,却用562本家庭档案记录下自己70年人生的点点滴滴。泸县档案局副局长熊霞称它“可以作为反映一个地方社会历史的补充,对后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写下562本“仕奇档案”

  他能准确地说出自己一生中,先后工作的4个单位中542个同事以及他们的妻子(丈夫)和子女的名字;他还记得这些人从哪里调来,和自己共事几年,后来又调到哪里去了。他记得自己一生中共领取了多少工资,住过什么样的房屋,穿过什么布料、什么式样的衣服。当然,他更记得自己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走过的风风雨雨。

  这个人是泸县建设局房监所退休职工,70岁的朱仕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朱仕奇就利用自己曾经帮助父亲整理病历档案和在单位上从事过统计工作的经验,着手准备建立一套家庭档案。经过长达20多年的准备、搜集和整理,这个平凡的老人用562本、数十万字的家庭档案忠实、详尽地记录下了自己70年风雨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打造了一部“泸州市最好的家庭档案”。

  朱仕奇的档案分为文书、人事、相片、证件、财产和其他六个大类,每一个大类下面又按文章、通讯、工作、证件以及生活等分为36个小类。每一个小类就是一本案卷。为了便于翻阅,朱仕奇将案卷设计成折叠式:合起来是一本书,拉开就是一个长卷。70年的风雨人生随着长卷的慢慢展开,展现了老人人生的点点滴滴,描绘了一幅生命中的“清明上河图”。

  老人为自己的档案命名为“仕奇档案”。

  清楚记得542个同事

  “1959年8月,我从泸州专区师训班毕业,被分配到太和中学工作那天起,就进入了社会大家庭。”这是朱仕奇写在家庭档案《同事录》前面的一段话,这本同事录共收录了朱仕奇先后工作的4个单位542个同事。从1959年8月至1999年退休,朱仕奇先后在泸县太和中学、福集区中心校、泸县文教局和泸县建设局工作,工龄长达41年。

  在这本同事录中,朱仕奇详细地记录了542个同事和自己共事的年代、时间,“和我共事时间最长的是刁大镕,共27年。最短的同事只有半年。”朱仕奇用一个长达3米的折叠式表格来记录这些同事和自己共事的情况:工作的单位、共事的年代、同事的配偶和子女姓名,共事时间长短用粗黑的横线来表示。

  此外,朱仕奇还将搜集到的单位同事的合影附在同事录里,可谓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由于潜心收集,同事录里囊括了所有工作过的单位集体合影,每张合影下面都对应着照片中人的姓名。因此,朱仕奇除了记得这542个同事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外,还能够记得他们的长相。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同事陆续离开人世。细心的朱仕奇还将同事作别人世的时间也记录下来。

  41年工资71839元

  在朱仕奇的档案中,记录最为详尽的莫过于家庭生活情况了。他完整地记录了自己步入社会后,工资的收入,家庭财产的变化,个人衣着、住房的变迁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是每月24.50元。后来涨到27元,30元,33元……”在个人收入栏里,朱仕奇记录下了自己工作41年的工资变化情况:从1959年到1999年,朱仕奇工作41年共领取了71839.00元工资。“其中1959年(每月24元)至1981年(每月59元),我22年领取的工资恰好1万元。”每当翻看这份工资记录,退休后每年工资就达1万多元的朱仕奇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过去,我总是感到现在我生活得很幸福。”

  半个多世纪来,朱仕奇因公出差以及外出旅游,所有的车船票以及会议合影,所到城市的公共汽车票、公园门票都被细心地保存下来。他记下了自己的火车旅程、汽车旅程和轮船旅程,还有乘坐飞机外出的飞行史。

  最窄住房6平方米

  最让朱仕奇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个人生活的变化。在工作的41年中,朱仕奇先后住过17处单位分配的房屋。“我住过的最窄寝室只有6平方米,安了一张床后进出都很困难。”现在,朱仕奇居住在一套160多平方米的跃层式住房里,“什么都很齐全,我还有专门的书房。”朱仕奇记录下了自己的住房史:住过的房屋面积、建筑材料,甚至房屋的平面结构图都一一在目。

  1961年,朱仕奇结婚了。1964年,大女儿出生了。结婚的喜宴有哪些亲友参加,结婚的时候家里有些什么家具,都记录在附着结婚证的家庭生活栏目里。家里什么时候添置了大件家具,什么时候用上了天然气,第一台黑白电视花了多少钱,在哪里买的,都被朱仕奇详详细细地记录了下来。

  学生照片跨越50年

  教了23年书的朱仕奇桃李满天下,他专门为自己的学生建立了一套档案。每个学生是哪个年级的,毕业后到哪里工作,如今在干什么,都被朱仕奇历经周折地打听到并记录在档案里。不仅如此,朱仕奇还设法将学生当年的照片收集起来,与现在学生的照片粘贴在一起,成为一部令人惊叹的跨越时空的学生档案。

  朱仕奇的同学也成为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他把50多年前的毕业照和每一次同学会的照片汇编成一本同学录。当年的花季少年和如今白发老人两相对比,总是让他回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情景,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感慨。

  档案找回6年工龄

  这部神奇的档案除了给朱仕奇带来人生的美好回忆,还起到了能够查找和证明相关人事和地方历史的重要作用。

  2001年,从泸天化子弟校退休的老教师魏彦茹遇到了麻烦:由于年代久远,魏老师在福集中心校6年的工作经历无法查证。魏老师心急如焚,情急之下找到了当年的同事朱仕奇,要他设法证明自己的工作经历。“我一翻同事录,查到了魏老师调到我们学校的时间以及调走的时间。然后到教育局查找这个时间段的档案,最后为她找回了这6年的工龄。”

  退休后,朱仕奇先后到泸县县志办和泸州市志办帮助撰写地方志。在写到和自己工作过的地方有关的人和事章节时,他的“仕奇档案”都发挥了作用。朱仕奇自豪地说:“我的档案既是个人生活的总结,也能反映局部历史。要知当年人和事,‘仕奇档案’告诉你。”

  据《华西都市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