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人20余年写562本家庭档案
· 父女3人“黑暗”中编竹器谋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父女3人“黑暗”中编竹器谋生
  尽管上苍没有赐予他们父女明亮的双眼,但心灵手巧的父女3人却在“黑暗”中编制竹器并以此谋生。他们编制的美观耐用的竹器受到了海南儋州市居民的喜爱,一些竹器批发商经常找他们订购。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贫寒的家,户主黎圣荣先天性视障,如今几近失明,妻子患精神病常年需要人照顾,3个女儿有两个视力也近乎失明。虽然父女3人的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但他们心灵敞亮,靠编制竹器自谋生路。记者采访发现,在不幸和苦难面前,他们坚强而勤劳,默默地耕耘自己的人生。

  [身残志坚]

  父女3人“黑暗”中编制竹器

  今年47岁的黎圣荣,是儋州市中和镇五里村委会方雅村村民。由于先天性视障,他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黑暗”且孤独的世界里。但是,黎圣荣身残志坚,多年来他用篾片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跟他情况相似的,还有两个年少的女儿。

  10月21日上午,儋州地区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通往方雅村的公路泥泞不堪。而在许多年前,黎圣荣就是沿着这条崎岖不平的土路,将一担担箩筐、簸箕等竹制品摸索着挑出村外,到集市摆卖。然后将一张张零散的小钞,换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带回家。

  记者来到方雅村时,黎圣荣刚好在家。黎圣荣的家是一幢低矮的石头房子,一共有3间,黎圣荣使用了其中的两间——一间卧室和一间客厅。而客厅就是黎圣荣带着两个视障女儿编制竹器的工作场所。二女儿黎秀珠今年14岁,三女儿黎秀金12岁,都在上学,她们空闲的时候都会帮父亲编制箩筐、簸箕等竹制品。

  房间里的光线很暗,悬挂在头顶上的电灯泡对于黎圣荣父女来说只是一种摆设。黎圣荣说,即使是亮着电灯,他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看不见。

  黎圣荣与两个女儿面对面地坐在矮板凳上,大家很少说话。黎圣荣手持篾刀,凭感觉摸索着破篾片。尽管动作不是很快,但下刀很准,两个指头抵着竹条头,篾刀顺着竹条的纹理“唰唰”作响。篾刀破开竹条一道口子后,黎圣荣用牙咬着上层的篾片,头一撇,竹篾和竹肉被一分为二。

  黎秀珠和妹妹黎秀金在父亲的对面,并排蹲在垫板上编制着簸箕。小姐妹俩的编制技艺娴熟,数条篾片被捏在手中,篾条的一头在空中交叉着飞舞。黎秀珠动作比妹妹要快,她编制的一个簸箕底部已经成型。

  也许习惯了寂寞和孤独,面对记者的采访,黎圣荣的话很少,记者问一句,他就答一句,更多是用“是的”与“不是”来回答,接着就是沉默。黎秀珠却有些健谈,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告诉记者,这些簸箕都是别人定做的,为了赶时间,她与妹妹向老师请了一天的假,帮着父亲赶制这批簸箕。“一个簸箕批发价3-4元钱,3个人一天能做10多个。”黎秀珠说。

  编制竹器的收入是黎圣荣一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些收入用于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还有就是支付他患病妻子的医药费。

  [手艺精湛]

  编制的竹器在儋州小有名气

  “他们尽管看不见,但心里敞亮,手艺精湛。他们编制的竹器不仅美观,而且很耐用,在儋州市算小有名气。”陪同记者一起前往黎圣荣家的儋州市民赖先生告诉记者,“儋州市区的好些竹器批发商喜欢到黎圣荣这里订货,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手艺好,另一方面是同情他一家的遭遇,想帮帮他。”

  赖先生说,在10多年前,他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黎圣荣。“那天也是下雨天气,我去乡下办事,碰到了他和他妻子抬着编好的簸箕从村里出来。”赖先生称,他当时觉得有些奇怪,按理说两个年富力强的人抬着几十个簸箕不应该那么吃力。后来赖先生打听得知,原来看上去年富力强的黎圣荣却有视觉障碍。“我认识他以后,有时间会去看看他,他脑子很聪明,只要你给他一个模型,他就能按照模型用竹片把它编出来。”赖先生说,黎圣荣最先是挑着竹器去外边卖,因为他手艺好,后来一些批发商获悉他的情况后,都是找上门来订货。

  黎圣荣谦虚地对记者说,他常编制的竹器只有5个品种,由于眼睛看不到东西,只能是慢工出细活。黎圣荣告诉记者,编制竹器是他们村的传统手艺,他的手艺是父亲传授的。因为编制竹器赚不了几个钱,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如今在方雅村,编制竹器的也就四五家,只有黎圣荣一家是在专门做,其他几家是有空的时候才编制一些。

  这门将要被村民抛弃的传统手艺,却是黎圣荣一家谋生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黎圣荣格外珍惜这门手艺,在艰难的摸索编制过程中,他尽可能将每件竹制品编制得结实和美观。正是因为黎圣荣编制的竹制品美观耐用,才慢慢赢得顾客的信赖。这样,黎圣荣的手艺在当地逐渐有了些名气,一些批发商上门订货,他再也不用挑着簸箕、箩筐等到外摆卖了。

  在没有活做的时候,黎圣荣手持一根竹棍,摸索着到10多公里外的地方购买竹子。“我过马路的时候,路上来往的车辆一般会停下来让我先过。”黎圣荣说,这世上好心人还是不少,他对此心存感激。

  [经济拮据]

  查眼疾被300元检查费吓退

  黎秀珠告诉记者,身体正常的大姐黎秀柳今年初中毕业,本来应该继续上高中的,但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只好辍学去外地打工。“她不久前去洋浦打工,在一个工地上帮人做饭。”在黎秀珠的心目中,姐姐黎秀柳是全家人的骄傲。黎秀柳今年18岁,长得眉清目秀,本来初中毕业后想去当兵,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只好放弃了当兵的念头。“姐姐说了,她先去打工,等挣够了钱再接着读书,还要帮爸爸妹妹和我治眼睛。”黎秀珠放下手头的篾片,脸上充满期盼的表情。

  今年8月,在黎秀柳准备外出打工之前,她特意带父亲和两个妹妹去儋州市区的一家大医院看眼疾。这也是二妹黎秀珠和三妹黎秀金第一次“出远门”。医生告诉黎秀柳,检查一个眼疾患者需要100元的检查费,三个人共需要300元。而父女4人口袋里所带的钱根本不够。

  黎圣荣听说要这么多的费用,赶紧扯了一下大女儿的衣服说,他眼睛已经治不好了,就是检查了也没有用。两个妹妹见父亲不想检查眼睛,也说不用检查了。300元检查费就这样把父女几人给吓退了。“我们去的时候没有问别人,还以为检查是不要钱的。”黎秀珠告诉记者,她姐姐在回来的路上哭了,说以后一定要挣钱帮父亲和两个妹妹治眼睛。

  [渴望光明]

  两少女最怕被人叫“瞎子婆”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眼睛能看到一点,现在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今年上初一的黎秀珠对记者说,她上小学时,老师让她坐在第一排,即使是这样,她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因为眼睛的问题,她和妹妹常常被别人嘲笑,被叫“瞎子婆”。黎秀珠对此很伤心,她梦想有一天自己的眼睛能像正常人一样,看清村庄的一景一物。

  黎秀珠10岁左右时,还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东西。黎秀珠家种了一些地,但她家是全村唯一没有耕牛的农户。为了借别人家的牛来耕地,黎秀珠和姐姐去给别人“换工”插秧,但由于眼睛视力不好,秧自然插得不好。别人后来不肯“换工”了,黎秀珠只好跟着姐姐用锄头一锄一锄地挖地,然后平整好再插上秧苗。

  “生活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我最怕的是别人嘲笑我家人是‘瞎子婆’。”黎秀珠说,每当她听到别家的小孩在后面追着叫她和妹妹是“瞎子婆”时,她心如刀绞,很不是滋味。在上小学时,有人骂妹妹是“瞎子婆”,黎秀珠总要保护妹妹,并出面跟对方理论。“‘瞎子’也是人,他们凭什么骂我们呢?”黎秀珠对此感到难以理解。说到伤心之处,她将头埋在两腿间,嚎啕大哭起来。

  “那都是小孩在开玩笑的,没必要跟他们太认真。”黎圣荣在沉默许久之后终于开口,他说,其实整个村子的人对他家帮助很大,“我们家申请低保,村委会5个自然村的村长都亲自出面领我们到乡里办理有关手续。”但让黎圣荣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他们家的低保至今依然没有办下来。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黎秀珠。“治好我们的眼睛,爸爸走路不再摔倒,我和妹妹可以好好读书。”黎秀珠一脸希冀地回答。“假如给你3天光明,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记者又问她。“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看看爸爸的脸。但没有假如……”黎秀珠脸上的那丝希冀,瞬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海南特区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