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打黑被娱乐化 成都商报 10月15日 作者 隐之
2007年春天,谢才萍在一家海鲜酒楼吃饭时,终于碰上了心目中的帅哥——26岁的罗璇。罗璇身高1.82米,精明强悍,一身紧绷绷的腱子肉,让谢才萍顿生无限遐想。
(中国青年报 10月14日)
[成都商报一评]
猜猜看,这会是什么文章中的一段话?
可能不少人会以为它来自某本言情小说。其实不然,这段话来自10月14日某大报的法制版,是关于重庆打黑新闻报道中的一段。其中的谢才萍便是目前已经相当著名的重庆黑帮“大姐大”,罗璇则是其包养的“宠男”。
从文学的角度,这段话或可称生动。但具体到重庆打黑,这样的描述方式和内容未免不够严肃、太过轻佻和“八卦”。然而,看目前关于重庆打黑的相关报道,类似的“八卦”内容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很多人通过报道已经知道,岳村戴的是什么手表,黎强乘的是什么汽车,陈明亮送给妻子的是什么礼物,但并不太清楚这些黑老大是如何有机会“黑”到如此程度的。
当然,适当曝光一些黑帮老大荒淫糜烂的生活,或可让人们更具体地了解黑帮的暴利程度。但必须看到的是,黑帮成员的私生活内容若非与犯罪有关,则即便再离奇也不应该被过多关注。因为黑帮于社会最大的危害,并不在此;黑帮事件于社会的真正教训,亦不在此。如果过多关注这类不乏“八卦”成分的内容,则这桩沉重的社会事件的价值和意义,有可能会被削弱。
重庆市一年摧毁了上百个黑帮,对全国来说都应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件。在这样一座城市中,黑帮竟然能如此成气候,这既不单单是一个治安问题,同时也远不是重庆一地的问题。也许对许多城市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如何“以重庆为鉴”的问题———如果不存在严重的黑帮,要注意不要成为以前的重庆;如果黑帮也已经成了气候,就要赶快学习重庆对黑帮施以重拳。
所以,重庆的黑帮及其保护伞纷纷落网受审,这固然大快人心,但该事件本身无论如何都是相当沉重的。其上百个黑帮从形成到覆灭过程中的种种,理应被当做政治管理、法治完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标本,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剖析,深挖细掘,找寻根源。
在这一意义上,即便重庆的这些“黑帮故事”涉赌、涉毒、涉性、涉暴力、涉保护伞……随便拿出一件,都可以作为黑帮电影的原始素材,但在目前,这些故事却还远不到可以发挥其“文学作用”的时机。面对重庆上百个黑帮的覆灭,我们目前仍然有理由感到后怕和担忧,当务之急仍是为消除各地的黑帮坐大的不良环境而努力,而不是这么快就对其故事做娱乐化解读。
[现代快报再评]
感觉该文作者比较单纯。讲的虽然有道理,却不谙国情,不通当下的人心。“黑帮”问题绝不是重庆才有才那么黑。“打黑英雄”堕黑道的新闻我们也看过不止一两回了,比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沈阳刘涌案。而媒体很难挖到猛料,于是就炒这些花边新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女人有权有势有钱也疯狂,武则天就是古例,不难理解。渲染半老谢娘的荒淫和黑道大佬的豪奢,似乎也间接表达了人们对当下“为富不仁”和贫富悬殊半是妒羡半是怨忿的情绪,至于这种认知是否完全真实,利害如何,却顾不得了。这种情绪是危险的,但如何消除公众这种情绪化认知,媒体和公众的有效监督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