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财经》杂志人事地震
· 《财经》震荡背后的媒体生态隐忧
· 上海国资打造中国医药航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财经》杂志人事地震
创始人胡舒立或将离职创办新财经杂志
  9月份,业内传出爆炸性消息,由于《财经》杂志与主办方出现矛盾,主编胡舒立及高层集体出走。此前,据“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这家曾经在业界辉煌一时的财经传媒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胡舒立的去向又在哪里?

  出走 采编经营集体离职

  近年来,《财经》杂志在资深媒体人胡舒立的带领下,凭借“独立、独到、独家”的媒体发展理念,被打造成国内同类媒体的旗帜性杂志。他们的文章,敢于碰触国内众多媒体禁忌的题材,深受读者追捧,也是境外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媒体窗口。

  出走消息传出后,在业内引起大范围反响。9月28日,《财经》方面发布公告澄清,称出走消息为谣言,并表示“此事毫无事实根据”。然而半个月后的10月12日,传出证实性消息:吴传晖等经营高层及经营部门共60多人,9月25日递交辞呈。据悉,《财经》经营团队有90余人,此番离职人数比例约为70%。而据消息人士透露,《财经》采编团队也将在下月集体离职。离职比例占到采编总人数170余人的70%。

  在杂志管理高层,采编方面除一位主管视觉美术的高层及其团队外,其他各版块人员等将悉数离职。

  导火索 主办方干预采编

  那么,是什么导致《财经》在如日中天之际,发生如此巨变?

  消息人士透露,从7月中旬开始,《财经》管理高层与其主办方“联办”,因采访引发的摩擦不断。首先就是当月采访国内某重大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矛盾。据称,当时《财经》派出3位记者采访,后因种种原因,主管单位作出批示,要求调整报道思路。

  知情人士说,在《财经》管理高层看来,这本是采编系统的问题,但原本不太介入采编业务的“联办”开始经常性审稿。

  7月末,国内某大型企业发生群体性事件。《财经》派出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并形成稿件,但也在“联办”审稿后被毙掉。8月17日,《财经》还是刊发了该稿件,知情人士说:《财经》有听‘联办’的话,导致了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深层原因 杂志高收入与个人低收入

  《财经》的主办单位是“联办”。知情人士透露,这决定了《财经》对于利润分配没有发言权。据悉,《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元计算,远超国内传统媒体的人均生产率。但《财经》内部一位记者坦言,“我们的工资在业内不算高,与我们的媒体地位不匹配。”

  “就算是胡舒立和其他高管,也都是打工者,薪水与其贡献相比,其实也不高。”知情人士说,“《财经》并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这是个长期以来的矛盾。”

  变革 引入新股东失败

  知情人士透露,种种问题出现后,一个变革的想法曾浮出水面。“就是改变《财经》的主管单位,拉进中信集团入股。当时,中信集团表示要求做大股东,‘联办’做小股东。”这位人士说,“《财经》管理高层倾向这个方案,‘联办’开始也同意。但从事态发展看,这可能仅是口头的表态。进入到9月下旬后,谈判彻底失败。之后,吴传晖辞职。”

  事情演变到这个境地,可谓覆水难收。

  新阵地 《财经新闻周刊》

  知情人士透露,胡舒立团队离开《财经》后,将会迅速搭起新媒体平台。“目前,他们正在注册一个公司,名字大概是‘财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大约是100万元。”

  他说,这个公司由《财经》30多位离职人员出资组成,包括《财经》管理高层以及编采骨干,大家都是股东,并将得到股权的激励。

  知情人士说,引资已经有了眉目,“包括外界风传的厚朴投资的方风雷可能也是投资人之一。其他投资方,可能包括一部分港资,以及浙江日报集团。”

  消息人士透露,新媒体平台将纳入浙江日报集团旗下,利用其刊号,主攻两块阵地:一块是周刊,可能会命名为“财经新闻周刊”;一块是拥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牌照的财经网站。《新文化报》

  ■新闻链接

  “联办”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是由9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

  “联办系”在香港曲线上市——财讯传媒集团(00205.HK),旗下拥有《财经》、《新地产》、《中国汽车画报》、《体育画报》、《电脑时空》、《新旅行》等杂志媒体。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