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09常州交通年度发展报告》正式对外宣布,2008年,常州市交通设施投入资金供给5706万余元,共建设了44条道路,新建和改造道路102公里。在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居民出行方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公交出行比例提高,摩托车、自行车比例降低,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隐患”,私家车出行比例大幅度增加。
主城区南北主干道车流最密集
《2009常州交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从整个网络和交叉口布局来看,常州市交通流量现状分布较为集中,主城区南北主干道上车流最为密集。高峰时段交通量较多的主要分布在通江路、怀德路、劳动路、和平路、延陵路、兰陵路以及晋陵北路等道路上。这些路段在高峰时间交通都处于饱和状态。
其中晋陵路、通江路作为常州对外的主要干道,通江路与晋陵北路、长江路等一起构成新北区核心区联系的通道,同时与东西向主干道龙城大道交汇,集结了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而劳动路是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联系西部开发区、核心区和东部开发区,交通流量较大。兰陵路、和平南路、丽华路组成了核心区与武进分区的交通走廊。因此,在早晚高峰时段,延陵西路—怀德路、兰陵路至劳动路、和平路至延陵西路等都是较为拥堵的交叉口。
机动车中,公交出行比例最高
常州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出台后,截至2008年底,常州市区共拥有公交车2286辆,环比增加468辆,同比增长25.7%,其中空调车占总量的55%。统计数据显示,市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有了较大增长,由2006年的9%增至2008年的12%,其中常州中心城区公交分担比例达到了18.57%,而中心城区私家车只分担了出行的10.33%,公交出行方式远远高出其他机动车分担比例。
在出行时耗统计中,2008年上班出行时耗由21.32分钟降至19.41分钟,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常州市公交车平均车速得到提高,居民乘坐公交车上班的时间减少了,说明常州公交服务水平得到了改善。
自行车摩托车出行比例双双下降
2008年自行车出行比例由39.2%降低至34.1%,这是由于部分自行车出行已经转移到公交和小汽车出行上。此外,《生活常州》从市车辆管理所获悉,2001年至2008年期间,常州市区摩托车从最高368118辆减少至2008年的285600辆,这是因为自2004年常州实施“限摩”政策以来部分摩托车逐步进入了报废期,导致摩托车总量逐步减少。2006年至2008年期间,摩托车出行比例也由16.9%降至14.5%。
“如何增加自行车到公交的转移,降低自行车到小汽车的转移,这对于缓解常州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车管所相关人员表示,未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对于改善常州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8年间私家车数量多了近8倍
报告中显示,常州市机动车总量由38.5万辆增长至52.8万辆。随着常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所有机动车中增长最显著的是私家车,2008年市区私家车总量约为15.7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29.8%。从2001年的1.8万辆增至2008年的15.7万辆,8年来,私家车的数量增加了近8倍。而私家车的出行比例由2006年的6.7%上升至14.5%,常州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蒋新春表示,“在道路交通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私家车数量增长和私家车出行比例的增加将给城市未来交通带来更大压力。”
出行目的折射出市民生活变丰富
在统计中,常州市居民出行目的前三位分别是“回家”、“上班、上学”、“生活购物”。除去“回家”以外,“上班、上学”为主的通勤出行比例最高,这也是常州交通早晚高峰拥堵的主要因素,因此,规划专家表示,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减少跨区域的高峰通勤出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两年的数据对比中,居民出行目的的细小变化却折射出常州人生活水平的大变化。”蒋所长介绍,“回家”比例由2006年的47%下降至2008年的44.8%,而居民的“生活购物”的比例由2006年的9.1%达到2008年的9.3%。“一升一降折射出常州经济发展的结果,常州人生活越来越丰富。未来居民弹性出行比例继续上升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对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孙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