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坦承慈善机制落后
是一个积极信号
■热点纵论
“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慈善机制落后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说这句话的,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主管慈善事业的民政部高官坦承慈善机制落后,相当罕见。
王振耀这番话出现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上,在会上感叹“行善很不容易”的,还有专家学者和一些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首部慈善发展蓝皮书则指出:中国的慈善机构行政化色彩浓厚,远没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身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也感叹慈善机制落后,更足见“行善难”已经是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善心人士共同面临的瓶颈。
慈善机制落后,行政色彩浓厚,必定令民间慈善力量无法快速成长,令善心人士对慈善事业的信心不足。《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提到:2007年,美国的善款总额达到了3064亿美元,而中国只有309亿元人民币。我国慈善总额一直偏低,落后的慈善机制是主因之一。屡见不鲜的“逼捐”、“行政命令式捐款”,已经严重透支了社会的慈善力量。对政府部门来说,实际上也是相当头疼的事——善款越不足,从其他渠道筹措扶贫济困款项的压力就越大,慈善事业的辐射能力就越小。这恐怕就是王振耀感叹慈善机制落后的原因所在。
换一个思路呢?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所提出的“政府把主导慈善变为辅导慈善,给民间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恐怕就是另一种双赢的结果了。民间慈善机构并无行政资源和权力,它们唯一取信于民的手段只能是透明高效。当透明高效的慈善组织越来越多,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整体信心就能得以提升,慈善资源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掘。而对政府部门来说,民间慈善总量的扩大,将有效分担政府扶贫济困的压力,以便政府能集中精力财力专注于“低保保障水平提高”之类的其他事务。
民政部高官坦承慈善机制落后,令我们进一步看清了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现在,是举起锤子的时候了。(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