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保安接力资助6名贫困生3年
· 李双良:搬掉废渣山的“当代愚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李双良:搬掉废渣山的“当代愚公”
  上世纪50年代,他是闻名全国的“工业炉渣爆破能手”

  80年代,不花国家一分钱,矢志不渝搬掉沉睡近50年的渣山

  如今,教育关心下一代……李双良用“双良”精神为新中国建设出力流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眼前的李双良和蔼可亲

  8月5日,窗外小雨淅沥,太钢昔日旧渣场。亭台楼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旧渣场已变成花园一般。

  在这里,86岁高龄的李双良有一间办公室,除了耳朵有些背,老人家的身体还算硬朗。他每天定点上下班,接待来访和咨询,闲暇就下下棋、看看报纸。他说:“每天来这地方走一圈儿,心里就觉得踏实,既活动身体,也活动脑子,很好!”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李双良很知足地告诉记者:“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厂里奖励我房子,还配了专车,真是享福啊!”

  老人很认真地带着记者在花园般的旧渣场中参观。驻足假山、穿过翠绿的树林、看着挂果的果树,观看李双良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记者不住地感叹——“您真了不起,真不容易啊!”闻听,李双良老人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李双良。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李双良纵然浑身上下都是铁,又能打成几个钉!”

  上世纪50年代,就是爆破大王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钢材,而当时的炼铁炼钢设备陈旧落后,还经常发生事故,影响产量。为了节省修炉时间,1952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太钢成立了一个由9人组成的“高温沉渣爆破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每当炉内结瘤石,在高温条件下,工人们钻到炉内放置炸药,实施爆破。

  谁都知道这活又苦又累又危险,一起来学习的几名工人先后离开了,坚持下来的只有李双良一个人。他还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胆大心细讲科学”的七字经验,在全国冶金行业推广。后来,上钢、武钢、重庆钢铁厂等都请李双良去实施爆破,大获成功。李双良也因此获得了“钢铁战线爆破大王”的美誉。

  年届六旬,立军令状要治渣山

  太原钢铁公司1934年建厂,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渣场是钢铁生产企业天天倒废渣的地方。近50年的不断沉积,废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钢渣场已经形成一座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渣山”,这座渣山最高处有7层楼那么高。每当倒渣时,灰尘滚滚、烈焰升腾,不仅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正常生活,也成为太原的一大环境污染源。

  1983年,李双良年满60岁,刚刚从工段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本该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但他当时的最大愿望就是治渣山,“如果不把渣山搬倒,我死不瞑目!”为此,他立下军令状:国家不用给一分钱,7年,保证搬走这座渣山!

  当年,李双良就开始利用休息日带着儿子一起去丈量渣山,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不辍。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老英雄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初步计算出整个渣山大约有1840万吨废渣可开采,预计有36万吨废钢可回收,按当时市场价200元/吨的价值计算的话,可创造7200万元的价值,他说:“这就足够治理渣山的费用了。”

  当这个消息传开后,成了钢城议论的话题,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说“想发财了吧”?有的人说“还不是为了出风头啊”!老朋友们劝他:“都是退休的人了,冒这个险干啥?”然而,老英雄只是笑笑。

  省钱干活,自制手携式磁选棒

  1983年3月,李双良被太钢公司确定为治理渣山的负责人,同时从加工厂抽调了近百人,配备了13台大型设备,组建了渣场工段,并成立了党支部。一场治理渣山的大战,在李双良的带领下揭幕了。

  1983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一天,李双良领着600多号人,数百辆小平车、拖拉机和汽车,浩浩荡荡开上钢城渣山。从这一天起,太钢那近50年来天天“上升”的渣山开始“下降了”。第一个月下来,渣场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铁近4000吨,总收入47万元,盈利11万元!

  废渣是倒掉了,可里面藏着的废钢铁等很多好东西也一同倒掉了。每倒掉一汽车废渣,也等于倒掉几十、上百元钱。后来,李双良到北京钢渣水泥厂参观,看到了那里的一种设备——磁选机。听人家介绍,筛选中小块状废钢铁的效率很高,可再一打听一台磁选机得要十几万元,节约惯了的李双良,可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斟酌再三,他离京时买了几个大磁鼓,回到工段后,就和职工凭着参观时的印象“照葫芦画瓢”,没有备件自己制作,没有材料找废旧的代替,就这样左鼓捣右摆弄,最后竟然装成4台磁选机,投入使用后效果“还不错”。于是,很快从准备倒掉的废钢渣中,又回收了小废钢铁6000多吨,增加收入90多万元。

  磁选机的“研发”,激发了李双良创新的热情,随后又搞出多项革新。手携式磁选棒,职工们拿上往废渣里一插,就把粉末状铁屑都吸上来了;砸渣机,把一些大渣块砸碎,将渣子和废钢铁分离;小化铁炉,把不能直接送进炼钢炉的粉粒状废铁冶炼、铸造成铁条……李双良回忆说:“这些革新就是一个目的,节约!”

  1989年,不锈钢原料紧缺,特别是贵重金属镍的市场价上涨到13.5万元/吨,而不锈钢又是太钢的主导产品,维持生产的难度可想而知。李双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发动职工从废钢中拣选回收了不锈钢渣8179吨,价值达1514万元。

  钢和铁选尽了,其他废旧物资也不能扔掉。治理渣山期间,李双良和员工们共回收耐火砖3878吨,镁砖12332吨,电极805吨,加热炉渣9196吨,再加上一些可以利用的材料,总共回收多种附属品价值达1018.81万元。

  请教老师,让废钢渣变废为宝

  如何让废钢渣变废为宝?一直是李双良老人思索的问题。为此,李双良找到了两位从事建筑材料研究的老教授,诚恳地说:“我是太钢的,现在正在治理渣山,总觉得这废渣应该是些有用的东西,但我不知有什么用,怎么用,特地来请教!”说着,他把随身带的几块废渣样品递给教授。老教授被李双良的诚恳打动,认真地向他解释说:“这些都是好东西啊,高炉炉渣,能做矿棉制品的原料,转炉渣和平炉渣都能当水泥原料,生产出钢渣水泥。”

  回厂后,他立即组织职工搞起了综合利用,安装了破碎机,将高炉渣破碎后经过加工筛选,用来代替石子铺路,仅修成一条19000平方米的柏油路,就节约石子费近20万元;用钢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砖200多万块,为渣场的新建工程和公司内的一些公共场所提供了大量的建材;加工破碎了35万吨高炉渣,为省内7个矿棉厂生产矿棉制品提供了原料;为防洪坝、公路、楼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渣子,以代替回填土,既提高了质量,又为施工单位节省了大量费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合整治,渣山如今绿树成荫

  时间进入1986年,渣山已搬走近四分之三,但旧的废渣搬走了,新的废渣仍要每天排放,特别是倒渣时,一遇刮风,仍然是渣尘飞扬,呛人眼鼻。李双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天,李双良在上班途中无意中发现一个墙根下草丛中的废渣,在大风里却纹丝不动。他深受启发,于是提出了绕渣山修围墙的设想,大门根据实际修成高7米,宽5米,一门两孔式;还要把围墙上的栏杆一物两用,既防止过往人员跌落,又接通防尘水管,并在上面打了许多孔,倒渣时栏杆里往外喷水,还能够防止尘土飞扬。

  设计确定后,李双良开始计算费用:预算需要水泥砖20万块,黄土120万吨,加上水泥、钢筋人工费等总造价共286万元。节俭惯了的李双良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他要找一个既省钱又办事的办法:120万吨黄土全用拣选了废钢后准备倒掉的废渣代替。修建进出的门洞需要架梁,有人说非得跨度5米的钢梁才行,民工们向李双良要,老英雄手指渣堆说:“那不是现成的嘛!”原来他早已选好14根从厂房中替换下来的跑道梁,在这里用,强度足够,尺寸正好,问题一下解决了。工人们说:“老李,真服了你!”

  加上废渣制作的水泥砖,最后一算账,修建规模宏大的防尘护坡,不仅没有花太钢公司一分钱,反而赚了14万元。护坡竣工后,李双良又组织职工在上面修建了花坛、假山、鱼池、凉亭和长廊,并种花植树7万多株。护坡的修建不仅挡住了渣尘,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还美化了环境。

  治理渣山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挖排废渣、废钢回收、废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从1983年至2000年,太钢渣场已挖排废渣2951万吨,回收废钢铁129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3亿元,总盈利1.3亿元。在实践“愚公移山”的宏伟理想中,李双良不仅总结出“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理废渣的成功思路和经验,而且探索出一条通向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的康庄大道。”

  如今,治渣后腾出的约2千亩土地,除建设了太钢消防队大院,太钢加工厂厂区和成片的居民宿舍楼外,还建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而太钢渣场也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环境教育基地”,从1990年至今,累计已接待国际、国内参观者50余万人。

  成功搬走渣山后,1993年,70岁的李双良,成为太钢关工委副主任。多年来他兼任着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累计为儿童青少年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者达20余万人。

  据《山西晚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