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态走廊 保证城市通风透气
气象部门一般与规划“绝缘”,但南京这次例外。南京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徐明尧介绍:“我们专门邀请了气象部门的专家加盟,对南京气候进行专业分析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出建议。”气象专家们不仅指出这么多年来,南京的主导风向已经略有调整,和以往相比往东移了一点,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风廊的概念,觉得城市应该“透气”,应该可以自主呼吸。
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叶斌称,气象专家的建议得到了所有专家的认同和赞成。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江北有两个化工园,我们在两个化工园之间就预留了一个平均宽度为4.4-5.5公里的绿化隔离带。“我们邀请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们研究后建议我们在规划中多多预留清新空气的廊道,让廊道跟南京的盛行风向连起来。在两个化工园间建立起绿化带,就能够跟长江跟八卦洲连起来,经绿化带吹进来的风快速直接地跟长江、主城形成空气的廊道,保证城市的透气。”
“总规”为南京规划了两条主要的生态通风走廊:一条是瓜埠——八卦洲——长江;一条是方山——秦淮河。对照地图,大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条生态通风走廊基本是直线,而且正好和冬、夏季的盛行风向一致。
生态优先原则 出门就有绿地和公园
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希望能与自然相融:出门就能见绿,从高楼大厦里出来马上就能拥抱自然。叶斌认为这是最好的城市布局。在这次修编中,发展定位中就有一条为“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其实强调的就是这种生态。
“哥本哈根式指状发展,连接指与指的就是山或风景区等组成的生态蹼,”南京市规划院总规划师蒋伶介绍,南京的山水条件非常好,像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秦淮河湿地-方山-七桥瓮公园、青龙山-紫金山等都是嵌在“指”间的楔形绿地。“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生态蹼被侵占,如果不被侵占的话,未来南京是非常宜居的。”
蒋伶形容,今后都市区内五根轴就像五串“糖葫芦”,一个个组团聚集在轴上就像一个个葫芦,葫芦与葫芦间有绿地相连,轴与轴之间绿意盎然,“绿化就像一张网,渗透到每一个区域,遍布整个城市。”
记者获悉,未来南京还将增绿不少,除鼓励利用沿江沿河湿地建设湿地公园外,还将在生态网架内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郊野公园。比如栖霞区要建小漓江-龙山郊野公园,雨花台区要建三山、宁南公园,江宁区要建甘泉湖、青龙山、赤山、云台山公园,浦口、六合要建龙王山、佛手湖、灵岩山公园等。
重视生态,是此次“总规”修编和以往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以往,生态往往让位于发展,先是定下来这一片要发展某某产业、那一片要发展某某产业,然后再考虑生态的事。而这次修编,生态发展与保护被作为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前提和指导思想。
吸取汶川教训 建设将避开地震带
汶川大地震,给了当时正在修编南京总体规划的规划师们一个警示。考虑到城市安全,城市减灾规划被首次编入南京总体规划中,这意味着今后城市建设要尽可能地避开地质灾害带和气象灾害带。根据总体规划,南京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不仅要满足光照、间距等要求,还要通过“地质关”。
据介绍,这次总体规划修编很好地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城市建设用地评定,这是基于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开展的专项研究。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低山丘陵地貌区,地质单元属下扬子断块区,并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次级构造单元,即六合—全椒凹陷盆地、老山凸起盆地(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凹陷或凸起)、宁芜火山岩断陷盆地、溧水火山断陷盆地(溧水一带多由火山而形成盆地)、句容盆地、宁镇断块隆起(地壳运动引起地壳隆起而形成南京城东一系列山)等。辖区内主要山脉有江南的宁镇山脉、宁芜山脉和江北的老山山脉等,水系主要有长江、秦淮河和滁河等。
这次“总规”修编还通过历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得出,南京总体上是丘陵地形、滨江城市,部分地区存在地质隐患,郊区许多地方易发气象灾害,今后所有建筑,不能建在地质断裂带和山体滑坡区。
专家介绍说,目前,南京所有灾害源都进行了活动性评价,并被叠加到统一的规划图上,成为地块项目审批考虑的前置条件——或明确禁止建设,或要求降低建设的强度。
加强文化保护,三大历史片区内禁高
南京历史遗存丰富,南京“总规”首次划出三片大的历史城区:城南(北至秦淮河中支南岸、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内侧河岸、南至应天大街)、明故宫(东、北、南至明城墙、护城河内侧,西至龙蟠中路、珠江路、黄埔路和解放路)、鼓楼-清凉山(西至外秦淮河内侧河岸,北至模范西路、宁夏路、南秀村、北京西路,东至天津路,南至永庆巷、广州路、乌龙潭公园南侧围墙),这3个片区内禁建高层。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童本勤说,这三大片区面积均超过6平方公里,区域新增建筑高度拟控制在24米以下,且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从更大空间范围内保护古都的背景机理。其中城南历史片区东、西至护城河,南至纬七路,建筑高度整体控制在18米以下,长虹路以南的近城墙区域,建筑控高12米,且严格控制大流量、大尺度道路。明故宫御道街道路两侧外40米范围内及明御河围合范围内,控高18米。
除了三大历史城区保护外,还确定了9大片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叶斌透露,为了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与建设间的矛盾,新的南京总体规划修编在“保护”的法律层次和严格等级上,出台了三个级别的分级控制体系:指定保护、登录保护、规划控制。
“指定保护”指法定保护国家和省、市已颁布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占比60%左右、规模1公顷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南京500多处市、县以上文物建筑等。门西荷花塘传统居住区、门东三条营传统居住区等9片历史文化街区,就被纳入了“指定保护”范围。“登录保护”一般是针对南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更具有弹性。
“3155”与“2133” 步行5分钟到达公交地铁车站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杨涛教授介绍,在今后20年中,区域协作和城际协调发展成为南京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布局城镇体系的主题。为此,南京规划了“2133”的城际交通和“3155”城市交通体系。
据介绍,所谓“2133”城际交通圈,即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城区、栖霞、雨花台、浦口全部和六合大部)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而“一带五轴”的五轴上每根轴上都将配置有一条高等级公路,一条快速路和一条轨道。
支撑这个城际交通体系的,是南京规划建设中的高等级铁路、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30年,南京将构建“一环十五线”的铁路线网格局,都市圈内形成6条快速轨道交通线。公路方面,将形成“两环两横十四射”高速公路网:“两环”为绕城公路和绕越高速;“两横”为常马和芜太高速,“十四射”包括宁镇、沪宁、沪宁二通道、宁杭、宁宣、宁马、宁巢、宁洛、宁连等。
在城市内部,南京还将形成“3155”城市交通圈: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15分钟内到达国省干线,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到达公交地铁车站。为此,南京城区规划了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网总里程645公里,中心城区线网密度0.66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区线网密度0.86公里/平方公里,全市轨道交通站339个。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密度与日本名古屋、法国巴黎等世界先进城市的现状规模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