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手语的周尔慷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中午,南京市聋人高级中学高一(3)班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打着手语相互讲着“笑话”,“周老爸”走了进来,师生之间用手语打着招呼。“周老爸”名叫周尔慷,自1988年大学毕业,做了21年聋孩子们的语文老师,因为就像家里老爸那样贴心甚至是“唠叨”,这里的孩子都“叫”他“周老爸”。在他们的心里,“周老爸”是个演员,他能嘴巴里讲着课文,面部表情像“小丑”,双手在打手语,还得抽空往黑板上写字,说手舞足蹈是他的教学特色可不为过。
大学毕业的时候,周尔慷的同学们都被分到普通中学做教师,那一年正好聋校也在招教师,周尔慷念头一闪就报了名。学中文的周尔慷饱读诗书,可当年刚来的时候,他只能满头是汗地不停板书,跟学生无法沟通。“整整学了半年,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我的手语终于交流无障碍了。”
现在的周尔慷已经人到中年,他有10多年是教一个特殊的年级,就是把全国各地不同水平的孩子集中起来上“预高班”,然后参加中考。这个班公认是最难教的,学生的基础完全不同,听力情况也不同,需要花一年时间进行强化训练,把初一到初三的普通初中课本全部掌握。聋校的班级人数很少,通常只有十多人一个班,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周尔慷得全部照顾到,所以他形容自己上课像个“小丑”。他戴着特殊的设备,讲的话有残余听力的学生能听到,但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学生,他又要用板书、手语、面部表情来帮助他们理解。“有一回我讲奶奶和孙女祖孙两代,但学生就跟我说,祖孙是三代,怎么可以说是两代,因为他不熟悉交际语言,所以这样的争论常常会出现。”每当这时周尔慷会非常心酸,因为聋学生们与健全学生交流方式的不同,阻碍了孩子们融入社会。文言文孩子们基本都无法理解,周尔慷就以单口相声的形式教古文,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为了练好手语单口相声,他看了数十部相声表演录像,把自己改编自文言文的剧目表演给同事和家人看。
前不久,周尔慷从工资里掏了4000多元给一名已经上大二的学生做学费,但学生并不知道。“这是老爸应该做的。”周尔慷收入并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常常资助贫困学生。周尔慷的妻子也是一位中学教师,也在资助贫困生,这样的开销在周家总是“全票通过”。
有一年生日,周尔慷收到一本橘色的小本子,扉页上写着:“祝周老师生日快乐!工作顺利!”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生日快乐!”再翻开一页,上面写着:“亲爱的周爸爸,过几年我们就会离开学校,也许会接触很多老师,但我相信,我们不会忘记您——我亲爱的周爸爸。”在这40页的小本子上,40个聋孩子用他们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周老师的祝福。
快报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