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住建部官员及有关专家正受指派在部分城市一线实地调研,来自地方省市水务主管部门的官员则不断被召集到北京,汇报当地水务行业情况。消息人士称,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是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影响,以及外资与这一轮水价上涨的关系等。
(8月23日《济南日报》)
这一轮多个城市呈现普涨架势的水价调整,是否与外资有关?相信许多人都在关注。水是什么啊?空气、阳光、水,创造生命的三大元素,如此重要的东西若有证据证明受外资所控制,无疑非常令人不安。但如果把外资水务集团想象成进入中国市场是为了谋取垄断暴利的行为,恐怕也过于臆想,这是有可能成功的策略么?外资企业在水价上激怒当地居民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但各地的水价确实在上涨,也就是说,确实有人满不在乎地在水价上让居民感到不快。不管是与谁有关,其实都是在愚蠢地冒险,拿民众情绪来玩火。水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它可能是唯一的需要得到百姓认可才能涨价的东西。因此,对此轮涨价的动因,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胆大妄为,做承担不起责任的冒险;二是误判百姓对水价上涨的承受力。
第一种情况可以不必讨论,第二种情况则有探讨的价值。在居民平均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水价随之合理调整是必要的,30年前人均收入一百元左右与现在一千元左右的水价不可能是一样的,否则将导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水唯一合理的、百姓可接受的涨价理由。因此,此轮水价普涨如果不是愚蠢的冒险行为的话,那么在激起一片反对声的现状之下,必然是行业人士误判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国家统计局公布,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如果相信这一数据能反映真实状况,那么水价的上涨就是合理的,无可指责,与是否外资所为更无一点关系。但如果是失真的话,依据注水数据所作出的涨价决定,必然受到强烈的质疑。可见,住建部的此次调查可能搞错了方向,它其实应该将精力放在调查统计局的数据是否应该打折挤水分之上。
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今年的水价改革有充分的社会共识。但舆论的反弹显示所谓的共识根本不存在,他们也在误判,而发生误判的原因在排除“拿谁钱替谁发言”的情况下,统计部门含水的数据是罪魁祸首。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每次统计局公布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的数据都受到强烈质疑?显而易见:带水的人均收入会造成决策者的误判,随之而来的是水价、电价及社保缴费额度等各行各业的涨价冲动。专家们都误以为百姓不差钱,可他们实际很差钱,这可是件闹火的事。(范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