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环境嘈杂、交通复杂,具有精神意义的孙中山铜像回迁引发热议,这两天,数百名读者拨打快报热线96060,或者给记者发送电子邮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记者初步统计发现,赞成孙中山铜像回迁新街口的意见占到6成多,反对回迁新街口的意见有3成左右,在赞成铜像回迁的意见中,不少读者还提出了更完善的建议。
快报记者 孙洁 张星
正方:新街口“灵魂”终于要回来了
■理由
孙中山铜像是新街口灵魂
昨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吴业山教授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说,“我一直赞成将孙中山先生铜像回迁至新街口。南京新街口缺少了孙中山先生铜像就是缺少灵魂,缺少镇市之宝,孙中山铜像就是南京的LOGO。”
南京市双拥办的练红宁也认为铜像回迁意义独特。
华尔街从未迁走华盛顿像
就铜像可能影响交通一说,一位名为“萝卜”的网友表示:国外的不少城市也未因城市的发展而迁居名人塑像,反而是新建的楼房和道路给其让步,华尔街纽交所的门前高楼林立,但华盛顿的塑像仍未变。因此,虽然新街口是南京的重要交通中枢,但“因交通和发展就迁移铜像是大大削弱南京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绝对不可取的。”南京的繁荣是先生所希望看到的,让他见证南京的新兴发达,与众多的南京民众朝夕相处,比居于深山会更让其欢喜。
让青少年了解“国父”
一位读者表示:孙中山是国父,青少年对他了解太少了!“放在重要的位置对青少年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建议
直径8米的花园再扩2米
吴业山教授认为,铜像回新街口安放的技术问题完全可以解决,“直径8米环岛尺寸太小,不够大气,我建议扩大为10米比较合适,这样水平与垂直视角看上去会更好。不要担心直径扩大2米会影响道路交通,其实每边扩大1米对道路来说是忽略不计的。”
铜像应朝北而不是朝南
练红宁建议:孙中山铜像应正面朝北而不是朝南,当时是体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精神境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出现孙中山像时也是朝北的,朝南则弱化了孙中山的高尚情操。
选“第一尊”更具历史原真性
练红宁先生还认为,回迁的铜像应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第一尊”,而并非目前政府方案里的这一尊,因为“第一尊”铸工十分精湛,更具历史原真性,而后来的铜像虽然大些,却显得粗糙,且雨淋之后有些变色。
设“新街口广场复建记”碑亭
“市民规划师”盖星石给记者来信表示:应在整个新街口广场的西南角设“新街口广场复建记”碑亭来铭记这段历史,以这段曲折的历史告诉后人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反方: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讽刺
■理由
让中山先生“坐井观天”?
网友“老竹笋”认为:“中山先生”四周都是巨高的楼房,铜像放那里显得很矮小,失去了象征意义,似乎将中山先生放到了井里,让中山先生坐井观天!“老竹笋”和众多市民提出:新街口太嘈杂,如果铜像有一定灵性,他肯定喜欢南京的自然风景,而不是高楼大厦。在这样一个嘈杂、车流不息的街口,矗立任何铜像,都是对铜像不尊重的行为。
迎回铜像对交通有影响
有市民认为,“中山先生一向倡导交通治国,袁世凯窃国后,他首先当铁道部长,规划全国铁路,亲力亲行,修道路,疏通交通,现在你把他放在南京市的繁华中心,挡住十字交叉的道路,让中山先生挡路,是对中山先生倡导的治国理念的莫大讽刺!”
远离市民不方便国民瞻仰
一位名为“1217gao”的市民发来电邮表示:让市民离他老远,不能近前,更不能瞻仰、凝视、触摸,让他孤零零地矗立车流之中,完全是脱离人民、脱离百姓,和他亲民风范完全对立。
■建议
不如放在鼓楼广场
一位网名为“lyssun1219”的读者建议,不如把铜像放在鼓楼广场。鼓楼广场视野开阔,明亮气派,放在那里不会影响交通。把铜像放在广场中心的花丛中,背朝中山北路,面向东南方原总统府,寓意岂不妙哉。
不如放在总统府
还有一位“律师LL”网友表示:放在新街口想照相留个影不方便,现在总统府成为南京旅游重要选择景点,加之总统府与孙中山也有历史联系,因此,建议选择将孙中山铜像安放在总统府南广场。
江北人民恭请“孙先生”留下
还有一位“北南京”的网友干脆发出了邀请帖“江北人民恭请孙先生留在江北”。帖中表示:原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现在老山,不如放在泰山新村的泰山广场。
回迁呼声
总是最高
回迁方案设计者:
回迁呼声
总是最高
铜像与交通的冲突、与高楼之间的反差,如果把铜像迁回新街口,到底是真正的尊重历史还是已经失去象征意义?就市民们争议的焦点,记者昨天联系到回迁方案的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副教授杨冬辉,他表示,从2005年来论证不断,但每次论证的结果都依然是“回迁新街口”的呼声最高!
“环岛”缩水为交通让步
在最新的迁回方案里,铜像周边没有了环岛,恢复的只能说是一个小花园或花坛,直径是8米。为什么这么小?杨冬辉表示:这是出于交通考虑。原来这里是环岛,现在南京都在拆环岛,因为发现环岛的通行效率不如十字路口,因此此次迁回铜像,现在新街口的十字交通是不变的,所以中心的花坛只能这么小。“即使是直径只有8米的花坛,对交通也不可能一点影响都没有!”当记者追问8米方案与其他更大的方案对交通的影响各有多大、有无仔细评估,杨冬辉表示:这要去问交管部门了!历次内部专家论证会,交管部门都有在场,不过没有详细评估数据。“如果能给我们更多地方,我们当然希望把花坛做得再大一点!”杨冬辉表示:现在方案其实是一个将铜像美感和交通通畅兼顾考虑的方案。
第一尊铜像“太矮了”
对于有人认为应当迎回第一尊铜像,杨冬辉表示,第一尊铜像只有2米多高,太矮了。“第一尊铜像在新街口时,当时周边都是4-5层高,1996年之所以要铸造第二尊铜像,就已经考虑到原铜像高度不够,所以才会重新造铜像,而没有用第一尊。”但杨冬辉也坦言:现在四周的高楼都是超高楼,无论用哪一尊都是高度悬殊!“铜像是永远追不上高楼的,所以也就不必再追,只要能让后人铭记历史、体味文化就好!”
铜像朝向尊重原真性
对于铜像朝向,杨冬辉告诉记者:1942年的第一尊铜像是朝北的,但到了1996年就已经朝南了,既然选择了第二尊,就应当按当年的朝南,“尊重原真性嘛!”
其他地点,文化不切合
就是否应当选择鼓楼广场或其他地点,杨冬辉表示:鼓楼广场虽然宽敞,但迎回孙中山铜像就是为了符合原来的历史,讲究的是文化氛围,鼓楼广场从历史上来讲从无这方面的文化积淀。一句话:文化不切合!
“其实这些争议、这些建议早在此前政府内部召开的讨论会上都有提过,包括2005年,大行宫广场设计的时候就曾经想把铜像放在那里,那个广场也是我设计的,可是最终没有实现。”杨冬辉告诉记者,就是因为市民最多最强烈的呼声还是要求回归新街口。“意见虽多,可市民最多的意见还是回迁新街口!”杨冬辉表示,就市民们提出的意见、包括改进意见,有关部门会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