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近期以来,杭州车改受到多方关注、多方议论甚至质疑。日前,杭州市车改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杭州车改本意是消除马路上的腐败,是“自讨苦吃”,希望“社会多包容,给点时间,允许探索”。
这是大实话。的确,过去的许多车改要么半途而废,要么逃不脱把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合法化的“自肥”嫌疑。但凭心而论,杭州此次车改方案要完善得多,赎买特权的成分也小得多。其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2600元车补是上限;其次是单位不留一辆公务用车;三是所有车补直接打卡,只做交通费用,不能提现。杭州车改还准备宣布禁止官员坐公车上下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等于砍掉了公车使用的最大一块。对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可能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必须承认,杭州车改也不能说至全至美,但不能因为如此就否定杭州的尝试。须知,中国许多领域的改革,由于既得利益背后的复杂原因,想“毕其功于一役”,恐怕只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改革不怕慢,就怕站,唯有渐进式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才是务实有效的。比如车改,杭州车改三个月就节约了4000万,这总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吧?如果杭州的做法普及,全国每年能省下多少资金、能办多少事情?
当然,车改要取得社会更大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增强改革的透明度,比如对于改革前后的成效对比等问题,能否全程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等。以往很多车改,最终常常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一个原因,是改革不透明,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落实。如果民众的这些权利得以保障,公车改革的“自讨苦吃”,就是民意压力之下的“必须为之”,改革者也因此有了强大动力。车改如是,所有的改革皆然。
(原载8月20日《新京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