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公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从今日起至8月3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将根据这个汉字表进行改动和更正。同时,汉字表公布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标将据此进行跟进,对学生考试不会有负面影响。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
八年甄选8300个汉字
此次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一共收录了8300个汉字,共分为三级。
早在1988年,我国便出台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时隔21年之后,为何要重新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之下,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任何规范都只适用于特定的时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王立军教授解释说,原有的规范在当时对指导人们用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局限性,规范中也有一些疏漏,比如个别进入常用字的字通行度不高。另外,不同部门先后发布的规范,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需要重新进行整合和优化。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项目从2001年启动,历时8年才得以完成。
每个规范字都有来历
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究竟是哪个字?在对语料库进行统计时,专家学者们也掌握到了这个并不为人所知的有趣细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的王晓明老师经过统计后发现,貌不惊人的“的”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竟然高达169万多次。
“《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收录的每个字,都有明确的来历。”北师大文学院讲师凌丽君说,汉字中有大量的异体字存在,为了确保字表中收录汉字的规范性,研制工作组的专家学者们对每个汉字的出处、正异对应关系都进行了检索和考证,为此甚至查遍了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典籍文献。
罕见姓氏得以正名
“氾”“仝”“谿”“缐”“甯”,这些字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其实原本也是姓氏。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在此次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这些汉字首次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
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组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王宁以“缐”字举例说,一些“缐”姓人士曾向专家们反映:“这个字中的部件‘泉’,给人流动的感觉,换作‘线’中的两个‘戈’,这层美好的意义就被破坏了。”而恢复这些罕见姓氏的本来面貌,将使得标志血脉传承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姓氏用字得以保存。
一些汉字能够收入字表,是基于人性化的考虑。比如“喆”原本被视为“哲”的异体字,但是研制工作组的专家学者们经过调查发现,全国有两万多人的名字中选用了这个字。专家们接受了民众的意见,认为,“喆”字中两个“吉”并排看起来很祥和,比“哲”字更适合取名,因而把它收入了三级字表,专门作姓名用字使用。
王宁教授说,此次制定字表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利国便民”。
还有一些异体字,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而得以保留。例如,谈到古代历史时常常要用到的“盩厔”(今陕西西安“周至”县)这两个古字,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的“昇”字,《瑷珲条约》中的“珲”字,也都因其包含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而被收入三级字表。
据了解,此次公示的字表中共恢复了51个异体字,调整了6个繁体字。不过这些异体字和繁体字并不能任意使用。王宁教授解释说,字表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字只能限用于特定的地名或姓氏、人名用字;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文字时,还不能随便写异体字和繁体字。
被遗漏有用字可补录
如果有些使用价值较高的字在此次公示的字表中有遗漏的话,可以在此次征求意见时进行补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姓氏都能够得到补录。研制工作组的专家们在与公安部合作研究时得知,全国有2000多个姓氏其实只有一人使用。“姓氏代表了家族的血脉传承,如果只有一个人使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经过调查后,专家们发现,这些特殊的姓氏,其实大都是些错别字或者是“标新立异”之作。
为女孩预留“女旁”字
专家们表示,“在为三级字表收字时,已经尽量考虑到姓名用字的需要。”
在王立军教授看来,“如果为了取名字,8300个字绝对够用了。”如果将字表中的8300个字进行排列组合,再加上姓氏的话,可以组合出的名字数量是个天文数字。而凌丽君和卜师霞两位博士则指出,此前外界对于字表中字量的质疑,可能是将“规范”误解为“限制”从而引发的心理抗拒。
仔细浏览这份字表,也许就会发现,在很多细节上,专家学者已经为大众取名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为了照顾给女孩子起名时常用“女旁”和“草头”字,专家们特意收录了一些并不常用的“女字旁”字。还有,“淼”“堃”等在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字,只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在取名时用,此次也特意保留了下来。
对于这些汉字,专家们都已经对其字义做过非常严格的考察。凌丽君博士举例说,有些“女”字旁的汉字,仅凭字形无法判断其意义,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古今典籍后发现,有些字义是贬义的,完全不适合用于取名,这样的汉字就会被从字表中剔除出去。
综合《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