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内蒙“聂树斌案”离重审有多远
· 保时捷撞死的岂止是“马芳芳”?
· 马芳芳问:“酒后驾车罪”还要等多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内蒙“聂树斌案”离重审有多远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8月5日的《内蒙古晨报》报道了发生在内蒙的“呼格吉勒图案”。这起疑似死刑错判的案件刚被报道,媒体已发出“内蒙古‘聂树斌案’不能老这么‘晾’着”的呼声。然而,早经报道的河北聂树斌案至今仍陷僵局,“呼格吉勒图案”又会怎样处理呢?

  媒体显然注意到了两起案件高度相似的地方:都是强奸杀人犯,被认定为凶手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多年后又都有疑似真凶落网,并供认了作案过程。

  接下来,高度相似的就是,当疑似真凶落网后,已被处死者的亲属开始了漫长的申告,而未能获得重新审理的机会。接下来,聂树斌案在媒体广泛关注4年多之后,仍无音讯,“呼格吉勒图案”呢?

  在这两起案件中,侦破与审理的回顾都留下许多疑点,显示了司法机构在依法剥夺生命这样一个最高且无可挽回的刑罚面前,有着太多的轻忽与随意。我无法推测从侦办、起诉到审判的整个过程中,种种明显的疑点为何会被疏忽;也无法推测司法人员处置一个生命时有着怎样的心理;被处死者已经永远无法唤醒,他们曾经面临怎样的审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口供加害,我们也无从知道。

  疑似真凶的出现,使“聂树斌们”被冤杀的可能性极大升高,所需的似乎只是一场重新审理而已。然而,重审的机会看起来近在咫尺,实际上正在变成遥不可及的梦想。

  两个案件中的疑似真凶,都身负多宗命案。“呼格吉勒图案”中的疑似真凶赵志红,供述10宗杀人案,公诉机关减为9宗,这样呼格吉勒图强奸杀人案就仿佛成立了。聂树斌案中的疑似真凶王书金,甚至为法院没有认定他供述的一宗杀人案而上诉。

  这是何其奇特的司法景象!有人不知为何吐出了杀人的口供而早早被处死,有人随后落网供述实为自己作案,而司法机关竟要为他少认定一宗杀人罪行。后来的供述者,疑似真凶的出现,使得司法过程变成了儿戏,这种儿戏既剥夺了无辜者的生命,也戏弄了被奸杀者。

  死者不可复生,但死者是否瞑目?生者永怀悲愤,仍需获得正义。如果不是疑似真凶出现,则大案告破,立功的立功,升职的升职,弹冠相庆,一个无辜者的死,不仅足以让社会正义貌似得到维护,而且将能成就很多人的功业。疑似真凶的出现,使这样的完美坍塌。然而,死者无法瞑目,生者仍然无法得回正义。

  承认一件司法错案有多困难呢?这好像视错案的大小,因为越是重大的错案,改正的希望就越是渺茫,因为错案的认定将会导致很多人、很多机构丧失利益。这样,不予改正,就简直会成为枉死者所作的最后一个特殊的贡献,那就是保证了各种利益的继续。

  如果不是“呼格吉勒图案”,我甚至已经忘记了聂树斌案尚无音讯。但正因为记起聂树斌案是怎样漫长无望的等待,我也更加为“呼格吉勒图案”的前景忧虑。正义的照临,总是“从重从快”的,那是何其快意和志得意满,但可能是错案了,处理就会“从轻从慢”。判死,毕竟是剥夺别人的生命,司法可以痛下狠手,但改正错误,这关系到自己,那可是真的疼呢。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长江日报》评论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