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群众不明真相 官员该担何责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官腔与傲慢
· 山西GDP负增长不代表政绩负增长
· 小监考官的镜鉴价值大于推广价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官腔与傲慢
  ↓“‘被就业’属个别”结论是怎么得来的?新京报 7月29日 作者:曾颖

  针对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7月28日《新京报》)

  【新京报一评】

  这个结论,似乎与当下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感受,有不算小的差异。这差异究竟有多大,估计应该比“个别”要宽大一些。

  这有点像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和温度计给出的温度数不一样,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找一个更好更精确的温度计来测量一下,以判定究竟是温度计还是我们的感觉系统出了问题。这就如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及其家长们,他们在感觉比较纠结的“被就业”,与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有差别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权威的科学且定量的调查数据作为参考。而非像“极个别”这种听来不太靠谱的定性词。

  说出调查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其说服力远远大于不公开调查过程、只报告结果的方式。这是用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以理服人的方法。公众也许并不太需要听到别人怎么样,而是需要知道我究竟怎么样?要解决我的感受问题,给我数据,比给我结论更重要。

  相信教育部发言人回答“被就业”的问题,是为了让传闻变得平静甚至消失。但目前这种回复,显然离她想要的目标还远。在没有给出推论方法之前,公众对结果质疑甚至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 因此,请告诉大家:“‘被就业’属个别”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现代快报再评】

  “被就业”属个别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这样讲,我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打官腔,说套话。这是官僚主义者本能的反应,他希望推卸责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在人们不买这笔账了,要追问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这种社会的进步,对于官员来说还不习惯;而只有习惯了群众追根问底的监督,他们才不会这样轻易说出套话,而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不是信口开河。

  说到底,就是要官员摆正自己“公仆”的地位和身份,不敢用傲慢的态度和话语来打发“主人”的质疑。而这取决于他们的权力究竟是谁给的、对谁负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