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 to the Editor
“made in 江苏”让我感到自豪
回应《文化大省的突围表演》(7月12日柒周刊7-9版)
江苏是文化大省,今年这样一种文化影响力更是直接反映在了屏幕上——重头戏都是“made in 江苏”。坐在家里,看着《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一个江苏人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星期柒新闻周刊》用整整三个版对这一现象做了介绍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更加了解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反之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提升了审美品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很高兴能看到这种现象。(周忱 南师大学生)
纪念季羡林的方式很有新意
回应《国学大师季羡林》(7月12日柒周刊4-6版)
很吃惊柒周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第一时间把真实的季老还原给读者。我印象最深的是叶匡政的文章《从大师的离去看学术的伤痛》,这应该也代表了快报的观点吧。
纪念季老,有各种方式,但是以季老严谨的学术风范来印证和提醒当下国内学术的混乱与失范,很有新意,也很重要。我很喜欢柒周刊的评论文字,“一评再评”、“超声波”等栏目上的文章切中时弊,很有深度,看过很受启发。
(肖平 南京《现代家庭报》)
央视变脸 众望所归
回应《央视变脸 迫切而谨慎的手术》
(7月12日柒周刊11版)
《新闻联播》作为一档新闻类栏目,有过曾经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走下坡路”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最具官方色彩的栏目,因严肃拘谨显得“呆板”的栏目风格,已然与政府亲民形象不“合拍”。因此,改革不仅是必然趋势,还尤为迫切。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民生、民情、民意即是新闻媒体应该关注的国事、天下事。由此看来,改变《新闻联播》从形式上换一张亲民的“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换心”。
(黄素华 南京市民)
栏目编辑:实习生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