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南京城市平均风速小了,极端天气多了,热岛效应大了……这一切气候变化都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记者昨天了解到,南京本月正在公示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成果稿第一次邀请气象部门及气象专家参与,专家们根据城市建设对气象的影响提出一系列优化方案。
[影响]
城建四十年,
南京气候出现四大变化
牵头承担本项研究任务的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姜爱军告诉记者,现在在全国的城市建设中,规划都已将气象作为新的研究项目考虑在内,因为城市建设对气候的影响太明显了。“一个地点的气候与当地接受的外部热量或能量有关,当某地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时,其气候也将随之变化。”根据南京气象部门及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近40年来的南京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至少有四大值得关注的趋势。
影响一:
热岛逐步扩张到“岛外”
首先是热岛效应加剧。研究总结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城区和郊区的年平均气温差为0.1~0.3摄氏度。“这个温度差看起来不高,这与我们的观测点设置有关,实际市民感觉的城乡温差要超过这个数值。”姜爱军告诉记者,南京地区的热岛正在向周边扩张,热岛面积逐步加大。
而热岛效应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水平。记者了解到,在国家级园林城市等类似评比中,热岛效应的城乡温差都被作为评分标准,温差达到2.5摄氏度以上就要扣分,多0.4摄氏度就直接失去参评资格。那么如何调整城市布局、通过城市建设减少或控制热岛效应就反映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科学程度。
影响二:
蓝天多,灰霾也多
根据环保部门每年的统计,南京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是“蓝天”,可这“蓝天”并不意味着没有污染物。南京近40年的气象资料研究显示,灰霾天气和酸雨成为南京气候两大令人头疼的因素。其中灰霾天气几十年来一直在加剧,而酸雨2002年之前曾一度下降,但从2002年到2007年,酸雨天数几乎直线上升。
据了解,“蓝天计划”中所监测的粉尘颗粒远比灰霾的颗粒要大,更微小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肺部,对人体产生危害,化工企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则是主要的灰霾颗粒的排放源。
影响三:
城市风速小了40%
南京的气温几乎逐年都在上升,可凉爽的风却离南京市民越来越远。资料统计显示,南京城市的年平均风速降低,1971~2007年期间从3.0米/秒下降到大约1.8米/秒,下降了40%。“尽管风速降低的原因很复杂,但地面建筑物多了,地表变粗糙了,风刮过去比一片平原的地方摩擦力自然要大多了,风速就会减小,特别是主城,影响更明显。”姜爱军说。
影响四:
极端天气让人难以捉摸
南京的极端(异常)降水事件有增多的趋势,在南京地区,尽管年平均雨量没有太大变化,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不时出现极端降水事件。比如本月初的一场大暴雨,全市降雨量最大的光华东街达到了200多毫米,去年8月初浦口的一场大雨降雨量高达400毫米。
就此,姜爱军表示:“现在许多极端天气的出现往往打破气象纪录的极值,也超出原有的经验和规律,我们做天气预测十分头疼。”
[建议]
未来二十年,
城市布局又该如何优化?
那么,最新的2007~2030年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如何优化南京未来的气候环境呢?未来的城市布局规划又有哪些要求?
对策一:
大热岛分成若干小热岛
就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姜爱军告诉记者,气象专家们提出的城市组团状布局与本次的“一主城三副城”的城市规划正好达成一致。
“以前城市的发展多是‘摊大饼’,饼越大,中间的热岛效应就越严重,现在已被组团式的发展理念所取代”。姜爱军解释,所谓组团状,就是不围绕老城发展,而是发展新城、副城,这样城市就从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大热岛变成若干小岛,虽然小岛也会出现热岛效应,但肯定比一个大热岛程度要好得多。
若干小热岛中间,以前市民们总希望最好“无缝对接”,发展得越成熟、交通越方便越好。而根据热岛效应的控制原理,主城与副城中间、副城与副城中间都要留一些空隙地带,最好做绿地。
对策二:
主城需要“绿地式广场”
应对热岛效应,目前似乎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增加城市绿地。有研究表明,分散的绿地比成片的绿地更能给城市降温。如果一个城市里绿地占比为16%,则集中的绿地对气候的影响为0.5℃;而如果分散开,可影响到0.6℃。这其中,分散成条状比成片点状要好,交叉的条状比单条状好,分散的点状又比交叉的条状好。虽然在研究成果中,集中和分散的数值差异只有0.1℃。不过姜爱军表示,0.1℃的差距对缓解城市热岛将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因此,本次研究提出,在保护好紫金山、栖霞山、牛首山、青龙山、大连山、老山等南京周边山区林场的基础上,还要在主城区规划一定数量的街心花园或市民广场,这种市民广场不能是成片的水泥地,必须要以草地或树木为主,这样才能在城市里实现“分散的绿地”,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对策三:
污染企业迁到西南部
对于化工企业污染问题,该项研究提出:南京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向,江北的大型化工厂就正好位于城市的“上风口”,建议尽可能将存在污染的企业安排在城市的下风方向,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上风方向的重污染企业进行疏散,最好迁到城市西南部。
对策四:
城东南规划通风走廊
该项研究还提出,南京应将城市东部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这些区域要限制高污染企业的进入,并有计划地将现有的高污染企业迁移出该区域。
可现有的大型化工企业要搬迁,无论是江北、还是城东都是艰难的工程。就此,规划提出根据城市的主要格局和盛行风向,规划出四五条通风廊道,隔断城区与化工企业。
“现有的长江就是一个天然的通风廊道,可以带走江北的一些污染,提高主城空气质量。”姜爱军介绍,结合气象特点和地理条件,建议在紫金山、青龙山、绕城公路一线规划一个通风走廊。应对南京春夏期较多的东南风,城市东南一线也应规划两三个通风廊道,可以在新的城市规划中预留具体的位置。快报记者 孙洁
看看上半年空气咋样
二月最好
四月最差
快报讯(记者 安莹)今年上半年,南京的空气质量犹如过山车,要么非常清新,要么非常浑浊。最好的是二月份,28天里有26个优良天。最差的是四月,4月25日凌晨3时,空气污染指数高达669,刷新南京历史上“重污染”的最高值。据南京环境检测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南京一共收获166个良好空气,污染天只有15天,要实现2009年南京320天的“蓝天目标”,上半年打下了好基础。
二月淅淅沥沥的小雨以及冷空气的不断来临,给南京城带来了难得的好空气。 记者发现,整个二月,有多达7天的“森林呼吸”,特别是从2月16日开始,南京空气污染指数开始进入优秀等级。而四月,南京遭遇了上半年空气质量状况最糟糕的一天。在4月25日,南京市环境监测站数据显示,当天空气污染指数高达176。当日凌晨3时,空气污染指数瞬间高达669,这一数据远远超过重度污染指数300的限值,更刷新南京“重污染”的最高值(南京历史上污染最严重的为500)。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北方沙尘。
随着气温的升高,南京的空气清新许多,五月的南京城让很多市民感觉十分干净。专家解释,高温使地表空气蒸发量加大,空气对流增强,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被带到了高空,地面空气质量也就变好了。在5月21日这一天,南京出现了上半年最好的空气,指数仅为20,只有在海滨城市才能享受如此的好空气。
本来这样的好空气可以一直维持着,可是五月底、六月初的空气不尽如人意,“罪魁祸首”是秸秆燃烧,5月31日~6月2日,南京连续三天达到污染水平。
沉寂了近两个月,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突然有了新动向!该工程的环评批前公示前天在南京市环保局网站公示。与此同时,另一条快速路纬一路改造工程的环评信息也在公示,该路放弃了全程高架的方案,恰恰改用了正被城西干道抛弃的“新加坡”方案。
为什么这些重大的道路改造工程都是以环评的方式来向市民透露只言片语?市民就城西干道提出的意见能否有“面对面”公开听证、得到充分论证的机会?一切都令人关注。
城西干道高架忙着要拆
纬一路高架却想着要
环评公示:
城西干道桥改隧前期工作还在继续
城西干道“拆桥改隧”的方案此前引来了许多质疑的声音,现在工程进展如何?前天,《南京市城西干道(古平岗至赛虹桥段)进行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南京市环保局网站进行了批前公示。
记者看到,和之前市建委公布的改造方案相比,此次环评报告中仍采用了原来的拆桥改隧方案。同样是全线拆除既有跨线桥4座共长2717米、匝道桥2座共长389米;改建4座隧道,分别为北京西路隧道、汉中门隧道、水西门隧道、 集庆门隧道;新增汉中门匝道;全线拆除人行过街天桥3处,并在原址新建人行过街地道。负责此次改造工程的有关人士表示,公示的环评方案是由建设单位早期提交至环评部门的,不够准确,“目前还在进行前期研究,听取意见,大的方案还是拆桥改隧,但局部已有调整。”
对此,市民们认为,这是暂缓了两个月的城西干道工程再度启动的“信号”。市民吴先生表示,此前的该项环评信息首次露面和方案公布都是4月28日的事情,如果按正常程序,以该工程原定5月开工的紧迫性,应当紧接着就是环保部门审批。但该工程在5月、6月两月里悄无声息,现在环评批前公示突然发布,说明该工程的准备程序仍在进行。
还是环评:
纬一路又走城西干道“新加坡”老路
无独有偶,与城西干道全线拆除跨线桥(即遇十字路口所架的高架桥)恰恰相反的是,纬一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正要改用跨线桥的方案,此方案当年在城西干道被人戏称为“新加坡”,这个方案的环评信息也于本月初公布。
纬一路就是南京城北的幕府西路-幕府东路-栖霞大道这条东西向的道路,联系着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交通。根据最新公示的方案,纬一路地面车道部分将由原来的双向6车道拓宽为10车道,其中快速路主线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全线并设有公交港湾站,并在铁北路、中央北路、水吉路、和燕路及经五路等5处重要交叉口设置了立交,便于车辆上下转换。而对于普通支路,则通过10处人行天桥方便行人过街。该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7.93亿元,施工期1年半。
公示的信息中表示,将弃用原有的“全程高架方案”而改成“地面快速路+节点跨线桥”方案,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将纬一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成为通行能力最强,功能最完善,环境最和谐,景观最优美的南京城市快速路”。
或许是出于对城西干道“拆桥改隧”的不满,一些市民对该路改造也是质疑声一片:现在城西干道改隧道其中一个原因是影响城市景观,没有隧道美观,现在怎么又变成“新加坡”最优美了;原来的全程高架方案由于上下两层都能通车,车道肯定比跨线桥方案要多,怎么谈得上“通行能力最强”?还有“功能最完善、环境最和谐”,如果跨线桥的方案真能做到这一点,那城西干道的跨线桥又为什么一定要拆?
市民存疑:
重大城建项目能否经得起公开论证
无论是城西干道,还是纬一路,市民都是通过环评报告才能了解最新的建设动态,关心城西干道的读者昨日向记者表示:环评报告一般都是间接地反映建设方案,往往还不是最全的方案,为什么建设部门就不能主动发布这些市民关心的工程的最新动态呢?
那么城西干道工程目前究竟处于什么状态?记者昨天找到了一份市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政建设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上面明确显示:重大项目的方案设计应在建设、规划等部门会审的基础上,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咨询和进行社会公示,并报请市政府批准。
记者了解到,城西干道的建设方案已于5月13日起在南京市规划局网站平台上进行了公示,也收到了大量的市民意见,还有市民提出了要开听证会,可是至今为止,对于市民意见面对面的、公开的回应仍然没有,也就是说,社会公示阶段还未完成,专家咨询也没有公开举行。
昨天来电的读者表示:城西干道究竟还做不做?纬一路改造方案是否有着和城西干道不同的情况和理由?既然有数十亿的城建资金可以动用,纬一路改造为什么不能避免走城西干道的弯路,直接做全程高架或隧道呢?是否两条路的差别就有这么大、城西干道一定要一修再修呢?市民们希望建设部门能直面市民的意见,充分论证,真正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到让市民满意。
快报记者 孙洁 见习记者 李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