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傅德志的表演激情过头了
· 重庆招办,那些无辜考生更需保护
· 国内成品油“裸价”比美国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重庆招办,那些无辜考生更需保护
  ■今日视点

  在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连续刊文逼问之下,重庆市招办终于就“加分门”事件作出了“严厉”的处罚——取消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的录取资格。但这件事还是留了个很大的尾巴——这31名造假考生的名单不予公布。

  据说重庆市招办这么做的理由是保护未成年人,有利于保护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但舆论仍然很不满意,他们觉得“不公布名单”就是重庆市招办那句著名的“别管他们”一样的不可理喻。

  舆论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名单一日不公布,这31名造假考生背后的权力造假链条就永远是个谜。很明显,人们并不是缺乏同情心,他们知道,取消录取资格对那些孩子已经是很重的惩罚,他们并不想继续在孩子们的伤口上撒盐。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名单就这样保密下去,这起高考加分丑闻的结局注定就是支离破碎的——那些造假的权力者得以躲在“保护未成年人”的盔甲下大口喘气,不透明的结局,让公平和反思基本无从谈起。

  保护未成年人当然没错,但《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进行保护,至于造假之类的不良行为的公开,从来都不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范畴之内。重庆招办搞的这套“法外开恩”把戏,实在是上不得台面。如果硬是要给重庆招办这一蹊跷行为给出一个解释,那么只能是:公布名单牵涉的权力者太多,事情也许会失控。

  很明显,重庆招办在作出“继续坚持不公布名单”这一决定时,肯定是觉得自己很有爱心、很懂得公平的。那么我倒是想问一句,拒绝公布那些造假考生的名单,对那些没造假的考生来说,公平何在?保护何在?

  现行高考制度虽然屡屡被批评,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承认的,那就是“唯考分论”带来的有安全感的公平。重庆曝出的加分丑闻,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高考制度赖以存在的公平性——一个权力者的造假加分,就是对无数无辜考生的伤害。

  我也知道,公布名单对那些造假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惩罚。但我也知道,如果不公布名单,对其他千千万万的无辜考生来说,就更是一种可怕的伤害——伤害了他们对高考公平最朴素的信仰。

  对于一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来说,凡事当以大局为重。对于重庆招办来说,维护人们对高考公平的朴素信仰,保护每个无辜考生的切身利益,这就是大局。把那么多无辜的考生放在一边不管,一转头却在说要保护那些造假考生,这样的逻辑,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奉劝重庆招办一句,如果想“加分丑闻”尽早平息,还是赶紧抛弃“拖一拖就过去了”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老老实实地查清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保护无辜考生和高考公平,才是重庆招办的基本职责,保护那些造假考生和他们背后的权力链条,只是你们臆想出来的“义务”而已。(陈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