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官员改抽“裸体烟”算不上网民的胜利
· 从来如此,便对吗?
· 期待民众监督引起“官场地震”
· 央企争当“地王”是因为没后顾之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央企争当“地王”是因为没后顾之忧
  ↓央企不能成为地王的推手 广州日报 7月02日 作者 李龙

  6月26日,央企“黑马”成都中泽置业19.6亿元夺得北京“奥运村乡地块”,创造了北京单价最高的地王,楼面地价达15217元/平方米。时隔四天后,广渠路15号再度上演“地王争夺战”,结果又是一家央企成就了北京的新地王。(中国证券报 7月1日)

  [广州日报一评]

  地王重出江湖,重新掀起新的抢地热潮,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个地王频出的2007年,那个地价、房价交替疯涨的火爆局面。土地市场“面粉贵于面包”的怪现象,催生了众多地王,带来的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和难以挤掉的泡沫。此次地王潮卷土重来背后,同样是楼市的量价齐升,让人感觉楼市似乎重回到两年前。

  然而,楼市真的已经彻底回暖了吗?目前恐怕还不能如此断定。其一,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过去,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尚未好转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虚火先旺起来,炒作土地,频频制造高价抢地的现象,只会吹大高房价的泡沫;其二,为了拉内需、保增长,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减免商品房消费税费,降低第一套房首付款贷款比例,贷款利率实行打折优惠,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以此来拉动上游产业。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快速上涨的房价不但没有拉动上游产业,反而还抑制消费需求,高房价离民众的购买力依然差得很远。更可怕的是,眼下楼市一派繁荣的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不少猫腻和风险,比如各大银行集体违规为二套房贷暗中松绑,个别地方一成首付再次出现。

  这种情况下,地王频现,除开发商乐观后市预期外,无法不让人担忧:宽松的信贷政策,会否让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加大楼市的进一步泡沫化。事实上,这样的怀疑已是空穴来风,一项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各银行的信用贷款,仅50%用在实体经济之上,而另外一半,部分流入股市与楼市,并推升股价与房价上扬。在信贷方面,银行往往向大型企业倾斜,央企的融资优势就显得更为突出。倘若央企充裕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制造业,影响的就不只是房地产市场那么简单了。

  刷新北京地王新纪录的央企,经过97轮的激烈角逐,击败了万科、保利地产等对手,最终将地王揽入囊中,溢价率高达146.51%,楼面地价达到15313.7元/平方米。如果按照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地价占房价平均为23.2%”的调查数据,其商品房售价将高达惊人的65000元/平方米左右;按业内人士估计,每平方米售价至少3万元才能获利,而该区域内楼盘的销售均价在18000元/平方米左右。其利润空间在哪里?当然,我们不反对从事房地产投资的央企参与地王竞逐,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央企不能以雄厚资金为后盾,做地王的推手,推高房价,而应更多地投资于实体经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就算投资房地产,也应为平抑楼价起表率作用。

  地王频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相反,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房价仍然虚高的情况下,地王的荣耀背后,暗藏的是楼市泡沫的风险,而这对经济的复苏只有弊端而无益处。

  [现代快报再评]

  对于“央企”,人们一般只谴责它们在资源垄断、行政垄断的情形下,攫取暴利的同时,以高薪高福利自肥,宁肯给海外股东大手笔分红,也不愿多向国家交点红利,谴责它们没能起到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柱应有的作用。可是,我们要问,是什么样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把它们宠成这样的呢?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这些央企为什么敢于不顾民怨,以大手笔的投资拉高房价?除了资本固有的贪婪属性,与我国的金融政策有没有关系?我们的国有银行,并不是经营管理“很行”,而是靠吃世界罕有的存贷利差,而获得举世无双的所谓经营业绩。而投资失败,放贷收不回,则毫不紧张,反正呆账坏账有国家财政资金即纳税人的钱来冲掉,“改制”前国企的贷款是这样,如今许多大学的扩张贷款看来也会这样。在这种条件下,央企争当“地王”又有什么后顾之忧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