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孝陵方城明楼
“帽子”加好了
· 八位名律师
激辩城乡规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明孝陵方城明楼“帽子”加好了
  金黄色的琉璃瓦,复杂的斗拱,飞翘的屋檐……2006年开始,方城明楼的加顶工程就悄悄启动了。但是直到今年5月,明楼的“帽子”才加工完毕,耗资1000多万元。昨天,方城明楼加顶竣工仪式在方城前面的广场上举行,从国家文物局到南京的领导、文物专家们都赶到了现场,一睹为快。

  ■加顶

  加顶会不会让方城不堪重负?

  明孝陵是南京市唯一的一处世界遗产,进入世遗名录已经有6年之久。2006年开始,记者就听到了明孝陵方城明楼要加顶的消息,但是这项工程却迟迟没动,一直到一年多前才正式开工。

  为什么明楼加顶会拖那么长的时间呢?记者了解到,有关明孝陵加顶方案曾经被国家文物局退回过一次。“方城明楼加顶的第一轮方案做出来,提交到国家文物局以后,被退回来了。因为,国家文物局对明楼加顶也非常慎重,而退回来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考古依据。”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第一轮方案退回后,专家们又重新论证,并做了非常仔细的考古,从方城明楼的地基到明楼的结构等等,都一一做了考古。

  通过考古加上一些科学仪器的探测后,专家们得出结论:方城明楼的结构非常牢固,明楼加个顶不会有问题;并做了详细的方案后,国家文物局才批准通过。

  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告诉记者,明楼的顶是大屋顶,这个顶,既可以看到北京故宫三大殿的影子,还能看到北京十三陵的影子。“在文物修复上,这叫类比的方法,国际上都通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说,当年故宫修复的时候也是参照了这种方法;明楼的顶之所以参照故宫三大殿和北京十三陵,因为十三陵是明孝陵的拷贝版,它们都曾经参照了明孝陵、明故宫的格局和建造模式。

  “有些细部的是考古的结果,比如金黄色的琉璃瓦,比如屋脊上的兽,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设计者郭华瑜表示,她本人为了这个大屋顶每周都要跑上好几趟,方案也是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

  对于明楼的“顶”有专家认为不该建,晋宏逵说,这一直是文物界见仁见智的事。如今,古罗马的斗兽场也在修缮,也会有现代元素融合在里面。

  也许有人担心顶加上去以后,方城明楼会不堪重负,往下沉降?余金保表示,这个大家大可放心,“我们通过考古勘探发现,明楼是随着方城的建设而建设的,上下其实是一体的。方城明楼的基础很结实,而且为了减轻这个顶的自重,我们在屋架的处理上,采用了材质很轻的钢,一共用了6根。这样,使得屋顶的‘体重’变成了700多吨。”

  “在明楼加顶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在方城脚下、明楼顶部四周设置了观测点,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每半个月监测一次,竣工后,每月监测一次。从今年5月份完全竣工以来,监测结果显示,明楼的顶不会造成危险。这么多个月来,明楼均匀沉降了2毫米,这在安全范围之内。”

  ■前瞻

  四方城

  也要加顶?

  棂星门、金水桥、方城明楼……明孝陵成为世界遗产已经6年了,关于明孝陵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已经接近尾声,不过,昨天,余金保透露,明孝陵文物本体的修缮最主要的还剩下四方城这一大工程,而方城明楼的一些细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所有的修缮工作结束,中山陵园管理局要做的就是日常的维护和监控了。

  余金保透露,“明楼地板用的金砖,绝大部分都破败不堪,我们对这些金砖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金砖都不是明初的,而是解放后修缮用的,这次明楼加顶,我们没有来得及换金砖。我想,等时机成熟了,还是要把金砖换成明代的,按照皇家规格来做金砖。”

  明孝陵的神道依山取势,蜿蜒曲折,神道中的四方城是一座形似方城的碑亭,顶部已毁,只剩下方形四壁,城内立有一座石碑,那就是大明神功圣德碑。这块碑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年)为父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碑上的文字都是歌颂朱元璋的。

  “因为没有顶的缘故,大明神功圣德碑上的文字都看不太清楚了,而且,我们对四方城也有监测,发现也存在一定问题。”余金保透露,他们想对四方城进行加顶,但这个想法暂时还不成熟。“我们会仔细考虑,仔细研究后再做决定。也有可能是在大明神功圣德碑外加个亭子。”

  对于这个想法,故宫博物馆副院长晋宏逵认为,在碑外加亭的做法可以考虑;事实证明,那些裸露在外的石刻、石碑风化很快,而有碑亭的碑保护比较完好。但是,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碑都加罩子,比如天安门前的华表就不宜加亭子。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揭秘

  方城明楼为何不下沉?

  方城明楼正对着的就是一个圆形的大山包,上面写着“此山明太祖之墓”。记者看到,方城明楼的墙体都是用大青石、厚重的明城砖垒砌而成,光是方城就已经有16米高,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压在山坡上,为何能够600多年不下沉呢?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曾连同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方城明楼的地基进行了一次仔细的考古勘探。专家们发现,方城明楼实际上是呈坡状的,北高南低。基础用的是一层黄土一层鹅卵石,一层层夯压而成,明故宫、明孝陵等大型建筑下面都发现这种做法。而且这种基础一直往南延伸了5米之遥。“这种基础非常牢固,也是方城明楼这么重,这么高大的建筑历经了600多年,一直没有下沉的原因。”

  明孝陵明楼重建保护工程竣工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