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省检察院打了场漂亮的危机公关战
· 老外免费,自我歧视而不自知
· 造假未遂不是免罚的理由
· 以公权谋私利是社会公平大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省检察院打了场漂亮的危机公关战
  ■今日视点

  “6·30车祸”发生次日,江苏省检察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多少有一点意外。

  意外之一,是省检察院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车祸发生后,网上盛传肇事车车主是省检察院的检察官,肇事者是他的朋友。而关于肇事者的身份,“房产公司副总”、“高尔夫俱乐部副总”、“建筑公司老板”,网民人肉搜索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反正是有钱人。检察官的车子怎么是“老板”在开?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网民们的想象力顿时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各种传言开始疯传。按照以往的经验,最多也就是肇事车车主出面澄清一下,给网民们一个说法。但很明显,省检察院并没有“小看”这些传言,而是把一个检察官的清白和整个检察院的声誉放在了一起考虑。否则的话,也就不会有这场由省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场发布会上,由肇事车车主王云刚出面公布了自己的职务,解释了他和肇事者(只是一个工头)之间的关系,并且事无巨细地解释了这辆车是怎么买的,贷了多少款,以什么样的方式卖给了肇事者……并且,王云刚还借此机会表示,他并未说过“不就是赔钱嘛,反正他有的是钱”这句很刺激人的话。可以看出,省检察院组织这场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要消除的是整个检察院可能会面临的信任危机,而不仅仅是还王云刚个人的清白。“员工的形象就是政府部门的形象”、“破除传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部门抢占舆论制高点”、“回应舆论质疑是政府部门的必修课”,这场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政府成功进行危机公关的最好案例。

  意外之二,是省检察院面对传言超快的反应速度。

  面对舆论质疑,所涉政府部门拖拖拉拉挤牙膏式的回应,我们见得很多。但这种冷却战术却经常会令政府部门陷入更强烈的舆论漩涡中,平息舆论的成本也一再攀高,到最后,甚至真相也不再被信任。前段时间杭州的“富二代飙车案”中,当地警方的反应就明显很迟钝,老是想藏着掖着什么事情,到最后反而把自己搞了个灰头土脸。上周的“29岁市长风波”也是如此,襄樊官方的“挤牙膏”最终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潮,事情变得不可收拾。相比于负面效应越来越高的冷冻战术,江苏省检察院对网络传言的热处理,要明智得多。

  他们深知,“6·30车祸”的信息发布就是一条跑道,真相应该第一时间起跑,流言才没有进一步传播的可能。现在什么都讲成本和效益,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也需要考虑成本效益比。反应越快,成本越低而收益越高,反之,则成本越高损失越大。

  省检察院这场闪电般的危机公关战,以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最高的收益,值得竖一竖大拇指。(本报评论员 赵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