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重庆山区篾匠非洲当“教官”
· 穴居十年 “野人”染绿七座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重庆山区篾匠非洲当“教官”
  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凭着一手精湛的篾活,不仅走进利比里亚国家职业培训中心当起教官,还成为总统家宴的座上宾……他,就是重庆开县篾匠张文见。

  6月28日,张文见接到自己在非洲的学员索罗蒙打来的国际长途,他欣喜地告诉老师,自己招收了一批徒弟学习竹编技能,也当上了老师。

  目前,已回家两个多月的张文见一点不着家——5月,去了成都市一家竹艺厂学习竹编新工艺品制作;6月,又马不停蹄走访开县当地的老篾匠,探寻传统技术。

  “他哪是回家探亲,连出差都不如。”看着忙里忙外的丈夫,妻子任本蓉有些埋怨。张文见说,他放不下那些非洲学员,打算多学些技能,还要回到利比里亚传授竹编技术。

  篾匠出国当“教官”

  2006年6月,中国商务部技术援助利比里亚,竹藤编援助技术小组要在重庆招聘几名竹编人才。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47岁的竹编技术人员张文见,因为有高中文化,且水竹凉席、竹筛、簸箕、锅盖、竹篮等竹器活样样精通,顺利通过目测和现场操作,与同村的袁永和一起被选中。

  2007年1月17日,飞机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已是晚上6点。从机场到城区20多公里公路漆黑一片,没有路灯,道路坑洼不平,颠簸厉害,虽是第一次坐上大使馆的接待车,张文见没想到这儿这么穷,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竹藤编小组一行住进偏僻的国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一幢铁皮平房,围墙只有1米高,这里蚊子特别多,吃水得靠压井水,赶上雨天井水特别浑浊。

  张文见说,蒙罗维亚生活成本很高:当地的蔬菜酸涩,小菜1公斤20来元人民币;市场上没有鲜肉卖,吃的都是进口冻肉;电靠发电机,燃气更是高达300多美元一罐。因为竹编小组只有5人,未达到7人就派厨师的规定,他们还得轮流做饭。

  “只有安心做下去。”张文见很庆幸出国时,购买了100多元钱的蔬菜种子,他们开垦了半亩菜地,种上豇豆、辣椒、丝瓜等蔬菜来改善生活。利比里亚只有旱雨季节,5月到11月属雨季,几乎天天有雨;12月到次年4月属旱季,难得见到一次下雨。竹编小组刚去恰逢旱季,为了种菜,张文见和同事们不得不每天早晚到1公里外的地方担水浇菜。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还因为语言障碍,张文见不能外出逛街,更不能与当地人交流,只好窝在住房里,心里憋得慌。在刚去的大半年里,张文见放下篾刀,拿起笔开始学英语。

  首次上台打哆嗦

  张文见说,利比里亚的竹资源相当丰富,之前,那里没有什么竹产品,长在地里的竹子基本上被烧掉。现在,张文见的工作就是向当地选派的学员一边讲解竹编理论知识,一边传授竹藤编织技术。

  篾匠走上讲台,虽是高中文化,张文见坦言非常吃力。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翻阅了很多资料,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备课,向学员讲解中国的竹子用途和选材。

  走上讲台的前夜,张文见根本没睡觉,把要讲的内容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几乎能完整地背下来。想起第二天的授课,他既兴奋又紧张。第二天,张文见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两腿直颤抖,嘴巴也哆嗦起来,额头冒出了汗珠,脑袋嗡的一下,什么也记不着了。没法,他只好打开准备好的稿子,讲一句,翻译就翻译一句,一堂课不到30分钟就草草讲完了。

  “感谢学员们的理解。”虽然第一堂课讲得很差劲,但学员们却非常理解、配合,这让张文见格外感动。农民走上讲台授课,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张文见非常乐意学员们尊称他为老师。每次授课,他都要提前走进教室,学员们总是热情地一一与他握手问好。张文见说,他喜欢这样的感觉。学员们的尊重,让张文见倍感亲切,他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生动些,总是手把手毫不保留地为每个学员传授技术。

  手艺让弟子吃饱饭

  最让张文见感动的是利比里亚学员那股子学习劲头。做篾活,破篾是关键,这个环节,学员们足足学了半年。当地的竹块较厚,破篾时用力不当就会把刀给夹住,稍微不注意就要划破手指。张文见说,几乎天天都有学员划破手,有的学员一月下来,被刀划破十几次,但他们没有退却,包扎好伤口继续学习。

  32岁的女生伊丽莎白,在破篾时经常被划破手指,后来终于坚持不住,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回家两天后,这个坚强的女生又回来了。张文见因势利导,告诉学员竹资源在当地很丰富,竹产品也很有经济价值和市场,现在多流一滴血,今后过日子就会少流汗。后来,伊丽莎白一直坚持学习到结业。

  男生瑟蒙萨,母亲早逝、父亲年过六旬,家境非常困难,初中毕业后一直没工作。初次接触竹编技术,学习非常刻苦,不到一月就能独立操作。

  学员索罗蒙有些调皮,打扫卫生、收拾场地等活有些不大愿意做,竹编小组组长打算劝其退学。张文见见索罗蒙有潜力可挖,坚持把他留了下来,学了七八月后,这个学员也能单独编席子、筐子、花篮了。现在,索罗蒙每月的收入有200多美元,而当地工作人员的工资每月才几十美元。索罗蒙告诉张文见,他以前在家里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自从有了竹编技术,家人再没饿过肚子。

  张文见说,他们小组一共帮助培训了190多名学员,使之成为能独立编织竹床、竹椅、桌子、箩筐、锅盖、竹篮的骨干,不仅有了不错的谋生技能,还促进了当地竹产业发展。他说,自己在利比里亚每月收入近万元人民币,非洲之行不仅让竹藤编织技术在当地发扬光大,也让他这个篾匠发家致富。

  到总统官邸赴家宴

  张文见的口袋里,随时贴身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他与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的合影。张文见说,利比里亚之行,让他最得意的是,自己一个篾匠能进总统官邸与总统共进晚餐,一起聊天合影。

  2007年8月初的一天,竹编小组接到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通知:总统瑟利夫晚上要宴请大家。总统在官邸宴请篾匠,张文见与同事们想都不敢想。

  晚上,在大使馆参赞夫妇的陪同下,竹编小组一行前往总统官邸。车子刚到,瑟利夫早早地在门前迎候,一一握手后把大家迎接到客厅。芒果、香蕉等水果摆上了桌子,瑟利夫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thank you”一直不离嘴,一个劲地感谢中国专家给予的援助,并称赞“中国专家伟大”。瑟利夫总统还不厌其烦地与每个人合影留念。

  “既激动又拘束。”第一次喝上葡萄酒、吃上自助餐,与一个国家总统话家常,张文见觉得作为一个山区篾匠真的是“挣足了面子”。

  张文见告诉记者,瑟利夫关怀竹编小组无微不至,经常开会路过培训中心都要去看望他们;每学期开学、毕业典礼都要亲自参加;在张文见记忆里,他在利比里亚27个月中,瑟利夫总统前后看望大家十多次;国家农业部部长几乎是每周能看见。张文见感慨,总统、部长都这么关怀,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工作呢?

  今年4月,两年多的培训期结束,张文见回到家乡。但是,他一直牵挂着那里的人和事。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蒲总说,由于当地竹产品市场尚未成熟,他们正在考虑组织第二期竹藤编织技术合作项目,打算派张文见等再次前往利比里亚传授竹藤编织技术。 据《重庆晚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