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的杭州车改走不了多远 重庆时报 6月25日 作者 汤劲松
杭州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与此同时,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6月24日《新京报》)
[重庆时报一评]
公车改革,杭州并不是首创。从1994年开始,我们一共进行了3次公车改革。遗憾的是,这3次车改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而且还有些陷入“黄宗羲定律”的意味:越改革,公车越多,公众的负担也越来越重。那么,此次杭州车改,会不会重蹈前3次车改的覆辙呢?
不只是中国才有公车。但区别在于,中国的公车成为使用者“私车”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虽然明文规定配备公车应达一定职级,但事实上却是只要稍有财力,村委会都有公车了。民众针对公车集聚的怨气,也源于此。
显然,普通民众无权决定是否购买公车,也不能享受由公车带来的“工作便利”,这些权力和好处,无疑属于权力的拥有者。所以,公车改革的成败,恐怕还是看能否对公权力的无序使用进行有效制约。
以杭州车改出台的最高车贴为例:每月补2600元,按当前市价买下的汽油足够每天跑200公里,试想,有多少公务员比出租车司机在马路上的时间还多呢?所以不难看出,所谓的改革仍然对权力“媚力”十足,仍然丝毫不见公众科学意见的参与,自然也就谈不上用监督的力量推动公车改革的诚心了。那么,这场先天不足的公车改革,能有多大的前景呢?
一方面,公车无序使用面积广泛,既得利益者众多,改革的内部阻力极大;另一方面,能推动改革顺利进展的外部力量又难以加入。说到底,公车改革,并非单纯的公用车辆的改革,而是对权力的制约是否有效的一种改革。而任何指向权力的改革,缺少公众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那么,先天不足的杭州车改很虚弱,很容易被强大的阻碍力量所销蚀,甚至有可能陷入车贴照领、公车照用的尴尬境地。
[现代快报再评]
作者显然是“乌鸦嘴”。可是,我们能指责他“心理阴暗”,或者对政府有成见吗?有可能有成见,但责任不在他: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嘛。有前三次车改无疾而终的教训,他这么推测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指向权力的改革,缺少公众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真理”即常识,古今中外皆然。中央文件一再讲扩大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可是听者寥寥。以杭州车改为例,动机无疑是好的,大方向无疑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局级月补2600元呢,账也得算给群众听听吧?我相信,这么一改,不用买新的公车,不用养司机,不会再有人乱报修理费,公共开支确实会减少,相当于对官员用车权力的赎买。问题是,他们本来就不该有这样的特权呀。所以,怎么改怎么补,还有一个公平问题,需要公众通过讨论,给予认可,只算钱的账是不行的。